第 11 部分

对教研室的人心怀不满——但能干出这种事绝非仅仅是出于不满——一定是丧心病狂到了极点。

我们不可以找警方——如果你看到这些信就会了解,越少人知道越好,你也会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想你应该注意到,有一家三流报纸登了一篇关于去年十一月四方院起火的文章。我们一直都没有追查到这件事到底是谁干的;我们原本很自然地以为,那只是个很愚蠢的玩笑;但现在我们开始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整件勾当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有可能抽点时间给我们,用你的经验来给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将感激不尽。一定要想办法抓到这个人——对这种害人的行径绝对不能姑息。但这里有一百五十名学生,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到处都是敞开的门。要是把追查工作推给某一个人,这实在是太棘手、太为难了。

这封信大概非常颠三倒四吧,可也只能这样了。我的脑子里都是开幕典礼的事在晃来晃去,还有一大堆入学的卷子和学术论文在我身边飞舞,就仿佛瓦隆布罗萨漫天飞舞的树叶。1

你真挚的

利蒂希娅·马丁

绞杀交情(13)

这件事太绝了!完全能给学术女性最致命的一击——不仅仅是指牛津,而是各个地方的学术女性。尽管任何集体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家长们显然不会把单纯的孩子送到一个精神病人兴风作浪的地方,何况这个病人是谁还没人知道。即便这个诬陷中伤行为不会导致什么公然的灾难(你永远都不知道处于被陷害之中,人们会怎么做),但在大庭广众之下清理家丑,对什鲁斯伯里来说也绝对不是件好事。因为,尽管十分之九的尘土可能漫无目的、到处飞扬,但还剩下十分之一很可能——就跟时常发生的一样——是从真相的根部挖出来的,而且一直和真相粘在一起。

1瓦隆布罗萨(vallo

osa),意大利中北部的一个小镇。

除了她自己以外,还有谁会更清楚这事呢?她表情冷漠地对着院长的信笑了笑。“用你的经验来给我们指点迷津。”是啊,真是不假。这句子当然写得非常无辜,完全没有存疑,但它会摩擦到她那块刻意想逃避的旧伤。马丁小姐本人绝对不是要刻意写一封羞辱信给一个曾被宣判为谋杀犯的人的。毋庸置疑,她也绝不应该向臭名远扬的范内小姐征求意见,让她来帮忙对付那些和绞刑架以及捆绑绳有关的事。这只是一个例子,证明了饱读诗书、大门不出的女人是多么不食人间烟火,多么不懂人情世故。如果院长知道,哈丽雅特是最不应该被牵扯进这件事的人(如果对她还心存怜悯的话),应该会为自己写这封信而后悔吧;甚至,她不应该把哈丽雅特牵扯进牛津,以及什鲁斯伯里学院——

以及什鲁斯伯里学院——特别是,学宴。这才是重点。哈丽雅特在袖子里发现的那封信就是在什鲁斯伯里学院的学宴上被放进去的。不仅如此,她在四方院里还捡到了一幅画。这——信、画或者两个一起——仅仅是她和这个世界纠缠不清的纠葛的一部分吗?或者这和后来学院发生的一系列怪事是相关的?什鲁斯伯里好像不太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连续出两个疯子。但如果这两件混账事都是同一个疯子干的,那么她的这件私事对学院也很重要,无论如何,她最起码也必须把她知道的事说出来。当个人的感情要服从于公众的需要时,当然会有些痛楚。这件事也算其中之一吧。

绞杀交情(14)

她很勉强地拿起话筒,给牛津打了一个电话。在她等待电话接通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件事。院长在信中并没有对那些匿名信做进一步的说明,只是说她们认为有些学生对教研室的成员很反感,而且那个肇事者应该是校内人士。所以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这也许是大学生们捣乱的恶行。不过,院长此时还完全不知道哈丽雅特这边发生的事。歪曲的和受约束的想法会很容易就折返过来伤了自己。“酸腐的老处女”、“非正常的生活”、“半疯的老姑娘”、“食欲和其他欲望双重压抑”、“不健康的氛围”——这样的词一股脑儿冒出来。这就是在山坡之塔里的生活情景吗?这会不会就像是《寻欢之风》1里阿塔莉娅夫人的塔——那失败,堕落以及疯癫的最终归宿?“若君唯有睁只眼闭只眼,便能浑身坦荡”——但从生理常识来讲,人有可能只有一只眼睛吗?“你要拿那些情感和理智都被诅咒的人怎么办呢?”对于这些人来说,一定得有立体的视野;不过这对谁来说是不必要的呢?(这是一个很蹩脚的文字游戏,但却是有意义的。)呵,然后,关于选择一条生活之路呢?难道一个人终究要寻找一种妥协的方式,只不过为了保持心智健全?那么这人注定永远要和这场可悲的内心冲突结缘了,并且血液里翻滚的都是令人费解的噪声和衣服——而且,她郁郁寡欢地苦思冥想,仿佛是一枚成色不足的铸币,或是一个效率衰退、每况愈下的政府——这是战争常见的后果。

1在《寻欢之风》(frolic d)一书中,阿塔莉娅是位皇后,杀死了所有和她争夺王位的男人,最后被唯一幸免的男人所杀。

就在这时,牛津那边的电话通了,院长的声音里满是激动。哈丽雅特先是澄清了一下,她并没有在现实中侦破案件的能力。接着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同情。然后,她问了一个对于她来说最为关键的问题。

“那些信是用什么写的?”

“这就是困难之处。那些信都是由报纸上剪下来的字凑起来贴上的。所以,根本就没有笔迹可以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