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和第一章这里说一下,我的这篇小说是重生复仇+种田。 (3)

重生之不嫁高门 白清词 12121 字 4个月前

瞒着,许是这两日心情好,说话也利落了:“放心罢,最近爹和哥都老实着呢。家里的钱都被娘紧紧攥着,别人一文钱也摸不到,爹又被娘看得紧,不该干的事,什么也干不了。至于哥哥吗,焦师父那规矩大,他一天也不敢随便耽搁,有时累得惨兮兮回家了,休息片刻,还要练上一会儿子拳,不然怕去了拳房,焦师父一查功课,发现他没练好,屁股上就要吃板子。”

杨莺说完,便和杨鹤、杨雁回一起朝杨鸿竖起了大拇指,齐齐道:“还是哥这招高明!”

秋吟也道:“大少爷就是聪明!”

杨鸿面对这恭维哭笑不得。这时,忽地一只手拍在他肩头:“呵,你小子是不是又干了什么坏事?引得你下边这班‘狗腿子’这般夸你?”

杨雁回闻言回头瞧去,就见一个不过十四五岁,却身材精壮的方脸少年,正咧着大嘴,露出一口整齐的大白牙,朝他们几个呵呵笑。

杨鸿笑道:“小焦!”

杨鹤却道:“焦和尚,你也来看戏?”

姓焦的少年不干了:“杨鹤,老子叫焦云尚,什么焦和尚?”

杨鹤戏谑道:“老子在夸你武功好,像少林寺出来的和尚!”

“你……”

杨鸿起身对焦云尚道:“别理他,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整日就爱混说。你也来看戏么?”

“是啊”焦云尚立时将杨鹤的话丢在了一边,“本来以为唱的是《对花枪》,谁知道临时改了戏码,来了才知道唱的是《小姑贤》,没趣。不过倒是看到你们几个。老实交代,刚才在说什么悄悄话?”

杨鸿只是微笑道:“一些闲事。”

“别装了,我还不知道你”焦云尚道,“你是面上看着像个秀才,骨子里是个白脸大奸臣,一肚子坏水。”一边说着,眼睛却又往杨雁回和杨莺那里瞟,“雁回妹子身体好了?能出来听戏了?”

他本以为杨雁回会连珠炮似的,回上他一大串话。他不用听就能猜到,必定是什么:早好了,可娘她就是不叫我出门。我都快憋疯了。小和尚,啊不,云尚哥,你也来啦?快来坐呀,就坐我边儿上,咱们一道看戏,这戏好看着呢。我跟你说,这个老虔婆她……那做媳妇的真是软弱,倘若换了我……

谁知杨雁回只是朝他微微一笑,用他从前从未听过的轻轻柔柔的语气回道:“是啊,大好了。”说完便又转过身,和杨莺一起听戏去了。

焦云尚怔了片刻,却又忍不住傻笑了一下。雁回妹子刚才那般模样真温柔呀!他的魂儿都要被勾走啦!

杨雁回看似在听戏,实则却是竖着耳朵听这几个少年叽咕些什么。

杨鸿对于焦云尚的话并不恼,只是转过话头问:“焦师父近来可好?”

“壮得很,功夫也是越来越精进。这十里八乡,谁不知道咱青梅村的焦师父?”

闵氏虽说一心想让两个儿子读书,可又担心儿子的身体也像丈夫那般,早早便衰弱下去,倒也让两个儿子去拳房学过两年拳脚功夫。

那时候,兄弟两个上午去镇上念书,下午没课以后,约莫从未时三刻开始在焦师父的拳房里学功夫,每天大约能练上一个多时辰。

待后来功课紧张了,他二人才不去学拳脚了。虽说因为时间短,两个人都只是半吊子,但只要不是碰上正儿八经的练家子,遇到些许小麻烦,等闲防个身也不是问题。

杨鸿微笑着附和道:“这倒是,焦师父这些年的名声愈发大了,连京中都有人特特送了子弟来,只为得他老人家些许真传。”

焦云尚却叹了口气,道:“只可惜不是一枝独秀,镇上还有个詹家拳馆呢!”詹家拳馆的师父全名叫詹世淳,跟他老子焦大成差不多的年纪。两人功夫平分秋色,各有特点。

焦大成教授弟子的功夫,多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防身为主。詹世淳的功夫套路刚猛,授徒以技击为主。馆中弟子有门路的便去衙门里当捕快,那些学得好的,便进入直隶省和京中的高官、巨贾家中做护卫,再不济的还能进镖局做镖师。

杨鹤瞧着焦云尚一脸的愤愤不平,不由道:“我说焦和尚,你明知焦师父最厌烦弟子逞凶斗狠,你这一脸的不服气,若是给你爹瞧见,仔细他扒了你的皮。”啧啧,不就是和他老子齐名么?至于这么看不开么?

“去去去”焦云尚不耐烦地挥挥手,“都说了,让你别叫我和尚。我不就是个光头吗?光头怎么了?得罪你了?碍你眼了?”

杨雁回闻言,好奇回头。那焦云尚分明是一头乌黑浓密的好头发呀!

杨鹤伸手将焦云尚头上的发套摘了下来,露出他那颗光光的脑袋:“这时节,你也不嫌热。都是一个村儿的,又是大晚上,你带这鸟东西干啥?”

焦云尚慌得连忙从杨鹤手里拿过发套:“杨鹤,你少犯浑。”言罢,又紧张的去看雁回,正和杨雁回的眼神对上。

焦云尚赶紧将发套戴上,冲雁回嘿嘿笑。岂料他情急之下却将发套带反了。杨雁回只觉得滑稽好玩,不由“噗嗤”一笑。

焦云尚见雁回冲他笑,便伸手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脑袋,却没摸出哪里不对来。杨莺和秋吟也发现了焦云尚这模样,两个女孩都指着焦云尚哈哈笑起来。

杨鸿忙喝止弟妹:“你们乱笑什么?”

杨雁回也觉自己态度不好,微微笑道:“小和尚,你这发套带反了。”她说着起身,帮焦云尚重新带发套。焦云尚只是嘿嘿乐,低下头,好方便她使力。

待将那发套带好后,杨雁回又坐下听戏。

杨鹤不满道:“雁回能叫你和尚,我却叫不得。”

焦云尚便对杨鹤道:“我听雁回叫我小和尚听习惯了。我还就是听不惯你。”

杨雁回原本只是开玩笑,这才唤了一声小和尚,不成想竟跟以前的雁回不谋而合。她心下觉得有趣,不由抿嘴微微一笑。岂料这反应全落在了三个少年眼中。

那戏此刻已经接近尾声了。恶婆婆四处向邻居诉苦,大声嚷嚷着说要去死,“东邻家,我要去跳井啦,你可别拉我。”东邻家连门也不开,声音自幕布后传出来,“放心,不拉你!”

台下哄堂大笑。

恶婆婆啐了一口东邻家,又来到旁的邻居家门前,“西邻家,我要去上吊啦,你可别拉我。”西邻家也不开门,只是在幕布后面高声回道,“有绳吗,没有我借你!”

台下爆发出更大的笑声,好些人笑得直揉肚皮。杨雁回也忍不住拿手绢捂着嘴巴轻声笑了。

杨鹤一眼瞥见妹子这般作态,忍不住指着她对大哥道:“哥,真叫你和娘说着了,这丫头病了一场,还真是比以前像个姑娘家了。”

杨雁回闻言没好气的白了杨鹤一眼,不再理会他,又转头看戏去了。

因为有小姑英英在,这出戏大体上还是很欢乐的,最后也是大团圆结局。妻贤子孝,婆母悔改,小姑讨喜,台上一片喜气洋洋,台下人看得欢欢喜喜,心满意足。

唱完后,人群里有人说着“散戏了,散戏了”,大伙儿虽然意犹未尽,却也都合上马扎,三三两两的散去了。

焦云尚也只得和杨家一干人道别。临去时,他还对杨雁回道:“过几日我要和爹进京,到时候给你带糖吃。”

杨雁回不由怔了一怔,心道,吃糖有什么稀罕的。但也只能笑着道谢:“如此便多谢焦家哥哥了。”

焦家哥哥?这称呼到让焦云尚也怔了一怔。待他回过神来,杨雁回已回转过身子,往前走了。他不由又傻笑起来,雁回妹子病了一场,性情倒是温柔了不少。

杨家兄妹随着散戏的人潮往家去,一路上又有人三三两两的向他们打招呼。这次杨雁回可认得一些人了,先主动向长辈们打招呼,“庄大爷,回家呀?”“郭大娘,您回去呀?”

看这一趟戏,还让杨雁回发现一桩趣事———村里很多长辈管杨鸿叫“大鸿”,管杨鹤叫“二鸿”。这里的习俗,家中有兄弟的,不管弟弟们本名叫什么,一律按照长子的名字来叫。杨鹤是老二,所以就是“二鸿”。

杨鹤似乎对这个称呼很不满意,每次有人叫“大鸿,二鸿”时,杨雁回都能发现二哥的嘴角在抽搐。想不到杨鹤这个土生土长的青梅村人,比她还不适应乡俗。她越瞧越觉得有趣,偏生只能忍着笑,一路到了家门口。

杨鸿在自家街门前站定,道:“雁回,你和二哥回去罢,我先送堂妹。”

杨雁回答应一声,又转头去瞧杨莺,“莺儿,改天得空来找我玩儿。”杨莺也答应一声,这才和杨鸿一道往家去了。

进了街门后,杨鹤一边往正屋里走,一边好笑的问杨雁回:“回来这一路上,就看见你偷偷傻乐,什么事这么高兴?”

杨雁回一惊,以为自己不经意间笑了出来,忙伸手去摸自己脸颊:“我哪里有笑?”

“我没说你笑,我是说你偷着乐。你是我妹子,你心里有没有偷着乐,我会看不出来?”

杨雁回一时回答不上来,干脆抬起下颌朝杨鹤道:“你管我乐什么?”然后加快步子朝闵氏屋里去了。

闵氏正坐在炕头上,对着账本子犯愁。前前后后已经给了长房七十两银子,还赔上了十亩地,如今又要少一笔进项。虽说待收了租、粜了麦子后,还能有些进项,可到底这半年还是亏着的,就算果园里的桃子都卖了,她今年也是白干,撑死了也就是收支平衡。

这么些家业,一年累死累活的忙到头,哪里能白干?若是鱼塘的收益一直好,那倒也罢了,可若连鱼塘的收益都受了影响……她还想着给儿子攒聘礼,给闺女攒嫁妆呢!

听见女儿的声音,闵氏忙收起愁容。看到雁回进屋,忙招呼她:“雁回,来,到娘这儿来,跟娘说说,那戏好看吗?”

“好看。”杨雁回也踢掉鞋子上了炕。

“喜欢听,明儿个就还去,还让你哥他们和你一道去。”闵氏依旧是微微笑着。

杨雁回却瞧出她的笑容不同平常,便问道:“娘,您有烦心事?”

作者有话要说:

☆、忧烦

闵氏听了女儿的问话,只是道:“没什么要紧的。累了不?去睡吧。”

“不累。娘,我早好了,哪里就那么容易累着了。”

杨鹤此时也进来了,听见杨雁回的话,接口道:“就是,我看她的精神头比谁都大。”

这时,杨崎也从外头回来了,看到妻子的愁容,笑问:“怎么,还在为送鱼的事发愁呢?”

闵氏不由抱怨道:“怎么当着孩子们的面就说了?”

杨崎却道:“他们也都大了,早该学着帮你理家了,你呀,就是太娇惯孩子。”

闵氏却对杨雁回道:“别听你爹吓唬你,没事,去睡吧!”

“娘,您这样忧心忡忡,却又什么都不说,女儿哪里睡得着?你就告诉我吧,兴许我能帮你呢!”

杨雁回说的是真心话,她是真的想帮忙。在这个环境里,她接触到的人,大抵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吃饭的。

闵氏辛勤理家,杨崎也是早年吃了大苦的,就是如今身子不好了也闲不住,还坚持照管后院的菜园子。秋吟要照顾好她,还要帮着做缝补浆洗和洒扫的活计。于妈妈何妈妈更不用说了,要在后院养鸡鸭、喂猪,帮着杨崎侍弄菜园子,还要每天做全家和伙计的伙食。甚至连村头老郭家的小儿子都有事儿干———天天来帮杨家放牛,将几头老黄牛都照料得好好的。

两个哥哥虽说大多时候都是闷头读书,农忙的时候也是卷起袖子帮忙的,而且苦读也是为了将来考功名,既为自己博前程,也能为家里增光添彩。杨家世代单传,只到了杨崎杨岳兄弟这代才得两个儿子,且世代贫寒,往上推八辈,也只高祖那一辈出过一个穷秀才,到了这两代才算过上像样的日子。若是杨鸿、杨鹤他日能金榜题名,那可是天大的喜事。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唯有她杨雁回是个吃白食的!虽说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贵生活,可是杨雁回到了如今的环境下,越来越不想过那样的日子——所有的人都在积极努力的拼搏,怎么能单单落下自己呢?

闵氏看到女儿认真的模样,愁绪一扫而空,不由笑道:“傻丫头,你能帮上什么忙?”

杨崎在一旁的太师椅上坐下:“不管能不能帮忙,总得让孩子们知道。”

在对待儿女的问题上,杨崎和闵氏是有分歧的。闵氏秉承娘家时候的家风,坚持娇养女儿。关于儿子方面,她只有一个要求——考个功名回来!

杨崎的要求更高一些,虽然他对儿女少有呵斥,更多的时候,比闵氏对孩子都慈祥。但是管你书念得再好,在闺阁里养得再金贵,也得知道爹娘的辛苦,明白钱来的不易,将来得好好孝顺你老子娘!

闵氏叹了口气,只得对两个孩子道出原委:“秦家可能不让咱家送鱼了。”

杨雁回忙问:“怎么不要了?秦家是咱家的大主顾么?”

杨鹤也道:“眼下正是鳜鱼上市的时节,怎么这时候不要呢?”

杨雁回闻言奇道:“怎么是这时候上市?那‘桃花流水鳜鱼肥,西塞山前白鹭飞’,当我不知道哪?这时节,还有桃花吗?”

“哈哈哈”杨鹤闻言就不厚道的笑了,还指着她对闵氏道,“娘,你听听你听听!”

闵氏也哭笑不得:“雁回,你倒是忘得干净,往年你爹教你的那些,你病了一场,就全还给他了?”

杨雁回张口结舌,她又说错话了?她心虚地看了杨崎一眼,发现老爹没有失望和动气的意思,这才悄悄舒了一口气。

闵氏只得耐心向女儿解释道:“咱们家养鱼和野生鱼,时节上是有差异的。咱们的鳜鱼,本来就应当是这个时节才最肥最大。只是那些大户人家讲究吃个‘春令时鲜’,所以早两三个月便会着咱们挑了新鲜的鱼送去各府里。那些鱼都是我左挑右挑才挑出来一些长得肥大的。就那些,也没法和如今鱼塘里的鱼比。”

杨雁回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么回事!”

闵氏道:“鳜鱼还算是好的,胭脂鱼更是如此。那胭脂鱼的成鱼,一条能长到□□斤呢,这么些年了,咱家的胭脂鱼就从没养到过那么大。”

“这么大?”杨雁回很惊奇。

“可不是吗?”闵氏道,“要养到那么大才上市,喜欢吃胭脂鱼的人家,哪里等得急?这样也好,咱们也可以尽快上市,养鱼的时间短了,风险也小一些。不过银钱上咱们就要卖得高一些,总得卖到成鱼的价钱才好。”

“女儿明白了。那娘刚才为何说到秦家呢?”

闵氏道:“往年这个时节,秦府都会要上三百多斤鲜鱼。秦府老太太是这个月做寿,那老太太娘家势大,名下的庶子争气,老太太自己又喜欢摆场面,不管平日如何,到了这时候,都是决计不会俭省的。秦大人更是乐意向外头表示自己的孝子身份。老太太做寿这天,秦府哪年不摆上五十来桌?老太太就喜欢吃鳜鱼和胭脂鱼,她的寿宴,鳜鱼是必上的菜色,光这一项就一百二三十斤呢。还有那位苏姨娘,也不知是口味和老太太一样,还是要学老太太的做派,也是喜欢吃鳜鱼

和胭脂鱼。苏姨娘也是这个月的生辰,每每到了她生辰,虽不好往外头的体面人家递帖子,但是那些娘家的亲戚都会去秦府做客。她家里兄弟姊妹五个,侄子侄女十七八个,加上老父老母,嫂子弟妹,姐夫妹夫的,还有娘家走得近的亲戚,那也能摆上四五桌。每桌上两道鱼,要么一个脆皮鱼,一个清蒸鱼,又或者是松鼠鱼或者糖醋鱼,都说不准的。但肯定是要一条鳜鱼,一条胭脂鱼。娘家亲戚临走,她还会让带些鱼虾蟹什么的回去。”

这事杨雁回是知道的,她假意猜测道:“这也到不了三百斤吧?莫不是秦府还有其他主子赶在这段时间做寿吧?”说来都没人信,秦府的几个主子,包括秦莞,生辰还真是都挤到一块去了。

“可是叫你说着了。那秦侍郎也是这个月的生辰,秦府还有四个庶出的儿女,都是下个月的生辰。秦侍郎和那位英大爷到也不怎么铺张,只阖家吃个饭。另外三个庶出的小姐,都是要给其他府上要好的小姐们递帖子的。虽说是庶出的,可秦府对庶女也娇宠得紧,想和秦府交好的人家,谁不买面子?无论哪个小姐生辰,也都能摆上三两桌。秦家这些年都是吃咱家养的鱼,干脆也不费那个劲儿了,每年这个月,咱们都往秦府送一批活的鲜鱼。秦府自己养在几个大鱼缸里,随时取用。那得多少鳜鱼,多少胭脂鱼?可不就是三百来斤?”

杨雁回的笑容渐渐有些不是滋味。秦府几个庶出小姐的生辰,每次都比她这个嫡女还气派,她自打懂事后,过生辰从不往外递帖子。每次不是称病,就是说没心情。本来她就很少交际,也没什么要好的金兰闺蜜,没必要去摆那个场面。趁机让人看看也好,秦府的嫡女不过生辰,庶女倒要讲排场。你苏慧男不是能装吗?想表面上让她这个嫡女风风光光,没门!

可是她的举动,并没有给秦府招来一星半点的风言风语,更没给苏慧男惹来半分麻烦。原来苏慧男每次到了她生辰,都会安排人在京郊大肆施粥,每次都施上三五日才算作罢。这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的年月,她倒去安排施粥。好罢,不管多太平的年月,也是有乞丐的。甭管每天施几碗粥出去,反正声势很大,而且对外宣称秦莞不爱排场,只是心地良善,想趁着生辰的时候多做善事。

这举动一开始倒是给秦莞招来不少好名声,但是渐渐的众人便都知晓了一件事——秦侍郎的原配是生女儿亏了身子,这才在生产不久就过世了,所以秦家大小姐才不愿过生辰,反只想在这几日做些善事。

不管这说法是怎么流出去的,总之是传了出去。因为这个传言,有说秦莞克母的,也有觉得“克母”这说法荒唐的,可不管信不信秦莞克死了母亲,总归是没人觉得秦家的嫡出小姐不在生辰摆筵席有什么不妥了。待秦莞发现自己失策,想借着生辰置办几桌席面请别家小姐来做客,也好扩大交际面时,已不好开口了。

至于继母葛氏的生辰,连阖家吃个团圆饭的待遇都没有,施粥更是别想。无儿无女的继室不往外递帖子做寿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至于苏氏,再怎么讲排场,反正也不往官宦人家递帖子,只有娘家主动来人罢了,别人谁管得着?那些言官御史,自然也就没人注意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

发现自己渐渐想得远了后,杨雁回便压下心头百般滋味,道:“听起来确实不少。”

闵氏道:“何止这些。秦府的主子平时也要吃鱼的,还不只吃鳜鱼和胭脂鱼。她们那样的人家,连下人也是吃得好穿得好,鸡鸭鱼肉都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咱家鱼塘为了多些产出,那鳜鱼是和青虾轮养,胭脂鱼也是和鳙鱼、草鱼、鲫鱼、鳊鱼轮养,下人等闲吃不上鳜鱼和胭脂鱼,难不成还吃不上别的鱼?那鱼可都是咱家送去的。这说不要就不要了,一时半会,可叫我再去哪里找个主顾收走这些鱼?咱们家可没有开着卖鱼的铺子,难不成要沿街叫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