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长寻坡 英桃 2980 字 4个月前

脚下的土地有些松软,黄立安站在到他腰高的土豆秧跟前, 上面一簇簇白色的花, 花上有个小虫子, 转眼间不知道钻到了哪里去了。

这片地并没有用化肥,因为土壤肥沃,庄稼长势很好,长的好的不仅有庄稼,还有杂草,打眼一过,就能看到好几堆手指头粗细的野草。

黎阳伸手去拔,费了点力气才薅出来。

在黎阳他们老家,种子下地之后,要拔好几遍草,根本不可能会有杂草长这么大。

但是在这里不一样,地太多了,只能用除草剂,根本不可能除的干净。

虽然知道这些草薅不完,黎阳还是看不下去,把跟前的都拔光了,还要往里走。

“别费力气了。”谭帅开口道,他蹲下身,扒拉一下秧苗下面的土,直到看到土里面淡黄色的土豆表皮,“今年天气正常的话,再过一两个月就该收了。”

黄立安是城市小孩,但是他和大哥在盆里种过土豆,知道这玩意一棵就能结一嘟噜,看着面前大海一样的庄稼,嘴巴微张,“这得收多少土豆?”

“土豆好像种了四千公顷。”大毛把土豆花摘下来,捏在手里滴溜溜的转,“收成大概是六七千吨吧。”

大毛没种过地,他也不懂这个东西,这个数字是他从谭帅那里听到的。

黄立安并不知道知道“一吨”到底是多少,只觉得应该有很多,好奇的问道:“吃不完我们要带回去吗?”

听到他这样问,大家都笑了,这么多粮食,吃是肯定吃不完的,肯定要卖,但是卖到哪里,得看关税和价格。

看完土豆,他们又开车去瞧了小麦和大麦地,这两片杂草就稍微少一些,可能是喷洒除草剂的时候天气正合适,效果好。

因为来的路上花了不少时间,看着表,一行人纷纷上车。

往回走的路上,黎阳心里感慨着,机械解放劳动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希望有一天,老家的人也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

作者有话要说:

么么哒

第136章

远东地区地广人稀, 黎阳他们只在试验田那里转了不到两个小时,回来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

没有办法,路上花费的时间有点久。

远远的看到了城市边缘, 谭帅却没有开车进城, 沿着外面的公路向东边行驶。

“还要去哪儿?”黎阳道:“不急的话回厂子先吃口饭。”

相比于小小的黄立安,黎阳更不习惯这里的饭食, 早上随便垫了一口, 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饿意。

“去大棚。”城市最外面的路上没有车,谭帅抓着方向盘, 转头看了黎阳一眼,“比回拖拉机厂近。”

确实很近,不到二十分钟, 汽车就停了下来。

道路一侧是稀稀拉拉低矮的小楼, 灰突突的像是没有人住一样,另外一侧则是成排的大棚,规整的大棚中间有几个房子,房子前面有人也有些小型的机械。

谭帅他们一下车,外籍工人们去里面喊了一声, 很快就有熟悉的面孔冲着黎阳他们小跑过来。

负责这里管理和建设的是海城农机厂外派到俄国拖拉机厂学习和工作的人, 见着谭帅和黎阳分外亲切, 喊的是“厂长”和“黎工”, 一边走一边兴奋的说道:“大棚里的柿子和黄瓜正好下来了, 产量不低, 味道也不错……”

外派到俄国的工人大都是技术和管理人才,本来在拖拉机厂做事, 突然收到谭帅的电话跑来种菜, 虽然不用他们亲手干活, 这几个月没少劳累,终于见到了成果,想要带谭帅和黎阳现在就去看看。

黎阳脚往大棚里拐,谭帅往房子那边,边走边挽袖子,“先吃饭。”

大棚这边的工人不少,这些房子既是工人宿舍,也有食堂,这个时候正是饭点,大铁锅热气腾腾,旁边两个煤气罐也都热着东西。

一听谭帅他们要在这吃饭,有人便出去摘菜,先不说大锅饭味道咋样,来了这么多人,也不够吃啊。

因为忙着盖大棚和种菜,这里的生活设施还没完全弄好,谭帅把浇灌大棚的水管子扯过来,没用盆子,黎阳和黄立安等人就着水管的水洗手擦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