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说起来,我前些日子听家兄提起件先帝时候的旧事,很是有趣。说是前延平伯家的大公子,得了荫官却不肯做,转而让给庶弟,结果倒博了礼让的美名,连先帝都出言称赞,还传为一桩美谈呢。”

梁朝嫡庶之分一向泾渭分明,但林子大了,什么鸟的都有,像展云翔这样宠庶灭嫡到脑子不清楚的,绝对不只一个。

钱氏口中这位先帝时候的延平伯,便是个中翘楚。

按照例制,勋贵家子弟的荫任,由吏部稽勋司负责。谁家子弟到了出仕的年纪,根据父辈爵位应任什么官职,稽勋司都会有安排。而这位前延平伯呢,按功勋只够荫庇一个儿子,自家不受宠的嫡子得了委任书,宠爱的庶子却什么没捞着,他心里头不舒坦,竟然想了个歪招,逼着嫡子回家写了个陈情礼让表,道是自己才学浅薄,不如家中庶弟,自请将职位让给弟弟。

荫任这东西,当事人愿意让,被让的人要接,稽勋司自然也不会多管闲事拦着。

加上前延平伯自己心里略心虚,一个劲往外吹嘘自家儿子和睦礼让,这所谓的“美谈”也就传出来了。

前延平伯那位嫡子算是吃了哑巴亏有苦说不出来,可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明眼人是一看就清楚的。

钱氏如今提起这事,用意不言而喻。

展云翔心虽然偏得没边,但也不是真蠢,这一闻弦歌,立马就识了雅意。他略略一琢磨,面上不表露,心里却不免有些意动,可再往深了想,又觉得自家这事有点独特,和前延平伯家没法比。

展臻并没有打算靠父荫入仕,所以才走了科考这条路。展云翔对展臻的才学还是比较信任的,照眼下的情况来看,只要不出意外,展臻这榜得中进士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一罪不二罚,一功自然也不能二赏。展臻若是通过科考得了官,那荫任的官职自然就没有了。即便是有,也只是个挂名的虚职而已,绝不可能是实职。

那展颉拿来有什么用?

展云翔将这意思与钱氏一说,道:“这事怕是不可行,还得另外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