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传到周城耳中,已经四五天之后了。这流言实在可笑,以至于周城呆了半晌。
他们说军司马的妹妹李贵妃出城来投奔兄长,被大将军不遂,自杀身亡。他们绘声绘色地说李贵妃如何一头撞在大将军的刀上,刀刃横过她的脖颈;他们津津乐道地描绘她的美貌,就仿佛仙子下凡。
周城:……
连李十二娘最后一面都没见到的大将军觉得自个儿冤得能六月飞雪。
明明接待李十二娘的是嘉言不是他——你总不能说嘉言未遂吧,一头撞在刀刃上,这么好准头怎么不去当神箭手。又庆幸得亏从头至尾都是嘉言在跟这件事,不然真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诚然亲信都拿这个打趣他,说公主听了这话,没准会连夜赶来问罪,但是传到底下,底层将士的看法又不一样:
都说饱暖思。他们在这里围城,两月有余了,见个母猪都赛貂蝉,何况真真儿天仙似的美人,换你你不动心?他们没权没势只有命一条的人流流口水也就罢了,大将军——大将军既然能图谋公主,多收一个贵妃,又有什么了不得了。在他们看来,多收一个女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管李贵妃,还是那个自进军帐之后就无影无踪的二十五娘,但怎么着,也该顾及军司马的面子。
——从秦州到中州一路,六镇降军家小都是李十一郎在带,谁人无父母,谁人无妻儿,便真孑然一身的人,也有同袍、亲友、同族,乃至于同乡。因此李十一郎在军中威信极高,仅次于周城。
关于这桩风流韵事,起初就只停留在风流,渐渐地口风就变了:如果连军司马的妹妹都逃不掉,免不了一死,他们这些人,就更不在大将军眼里了——大约大将军眼里,也就只有他们性命换来的富贵了吧。
原本司州城久攻不下,将士就有不满:每日里轮流攻城,流血流汗徒劳无功,稍有不慎还会丧命。粮草紧巴巴的,吃得和猪一样,累得和牛马一样,人心浮动在所难免,这个话一出,竟愈演愈烈,大有燎原之势。
到再传回周城耳中,流言已经比最初恶毒了十倍不止。周城悚然而惊:如此下去,人心丧尽,这仗还怎么打?
之先封陇与他说,恐怕元明修的目标不是他,他还觉得可笑。这时候前后一串,登时就明白过来,恐怕明月并不知道——她借李十二娘的力得以出宫,为的是劝降她兄长,元明炬不应,才令她愤而出城。
李十二娘想要投奔李十一郎真假已经不可知,反正元明修是假装相信她会为他作间,为他劝降李十一郎。而李十二娘就和大多数人一样,以为元明修的目标是行刺。然而从结果来看,恐怕元明修的目标,一开始就是她李十二娘的命。
兴许原本还有明月——但是乌容进去得及时,阿舍没能得手,不然在他军营里杀了明月,事情就更说不清楚了,不仅李十一郎那里说不清楚,元明炬那里也说不清楚,丧妹之痛,元明炬绝了献关之路,只能拼命到底。
周城召集军前会议,众人一通分析,得了这么个结果,无不心中寒彻:果然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可惜了李十二娘这么个人。
应对流言的法子,帐中一时七嘴八舌起来:这个说揪出流言的源头,一劳永逸;那个说干脆请了公主和军司马过来辟谣。
也有说该以毒攻毒,索性就把李十二娘说成是奉命行刺,横竖底下人就是要个说法,圆得过去就行——原本这个说法也比元明修真正的用心更好接受,恐怕得还有人会庆幸大将军目光如炬,看破伪帝用心云云。
都被周城一一否决了。
如果揪出源头就能平息事态倒也罢了,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往往没了源头,阴谋论还能自发的越传越玄乎;嘉敏和李十一郎在邺城脱不开身;最后以毒攻毒不是不可行,就是太委屈了军司马。
就在众人发愁时候,又来了新消息:“南阳王在城墙上喊话。”
“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