婢子送水上来服侍周城净手净面。
周城与嘉敏说:“……可惜了没能追上南阳王和伪帝。”
嘉敏道:“再过去就是黄河,有袖表姐在,恐怕陆将军所部候命已久。就算将军不辞劳苦追过去,怕也只能望河兴叹。”
周城一想也是,他原不是那等反复嗟叹的人,便作罢,只笑道:“我当时走得急,天黑,战局又乱,还担心没人能抽出身来进城——不想三娘倒有此急智。”
嘉敏不敢居功:“那是方将军的功劳。”
“三娘不可谦虚过甚,”周城摇头,“方觉晓固然有建策之功,三娘的决断之功难道就不是功劳了,且不说进城之后,救火、救人,诸般安排妥当。我今儿回来,听见城里人都说公主是活菩萨。”
嘉敏哪里敢当这个,却道:“老百姓没有什么见识,你一时给他们好处,他们便当你是救命菩萨,来日有犯到他们利益,他们又都咒你下地狱了。”人心如此,原不分贵贱。富贵人家未见得大方,但是穷苦,再退步就死攸关,可周旋的余地更小。嘉敏前世见识过,如今便不在意这些。
说到底,司州这场战事,未尝不因她而起。她虽然不因此自责,但是要受这一句“活菩萨”,她也做不到。
周城默然。
嘉敏留在司州,除了督促诸将打扫战场,整编降军,就是等周城。周城既归,又耽搁了五六日处理细务,元明修走得急,带走的基本就是他麾下将领,司州地方官几乎都丢下来,刚好拿了来使。再紧赶慢赶,总算在除夕前天赶到洛阳,离城还有近二十里,便有羽林卫迎上来,说是天子所遣。
摆出来公主仪仗,鲜衣怒马,赫赫扬扬。不断有人驻足,问过者谁,识者便笑道:“……是兰陵公主啊。”
近两年来,“兰陵公主”四个字不断出现在朝廷奏报上,也不断出现在街头巷尾,说书人的嘴里。大多数人已经不记得她年少时候的荒唐事,倒是知道南平王身死,兰陵公主弃夫北上,为父报仇。
没有人愿意打仗,但是血亲复仇,是民间官方都津津乐道,极力宣扬。
周城隔着窗,喜孜孜与嘉敏说道:“……好多人,都是来看三娘的。”
嘉敏从缝隙里往外扫了一眼,心想这算什么,当初她被迫离开洛阳,围观的人比今日只多不少。因懒懒笑道:“我在洛阳可没什么好名声,周郎这会儿要反悔,还来得及。”
周城失笑:“如何来得及。”
车行慢,走了近一个时辰才到皇城,换了辇,进昭阳殿。
算来得到昭诩的消息已经有近半个月,起初惊喜,后来都成了患得患失,到这会儿一步一步近了,竟整个人都怯起来。关暮说昭诩被关在地牢里吃了很多苦头,近两年了,不知道如今是什么样子。
她记忆里的昭诩,还是她和萧南成亲那里,在火光里茫然喊她的那个人,那时候昭诩已经在宫里东躲西藏了好几个月,因常日不见天光,肤色苍白,精神也不甚好,何况后来地牢里深受折磨。
她心里害怕,但是已经到了门口,总不能、也不忍掉头离去,愣愣地站在那里,听宫人通禀,面色有些发白。
旁人亦不敢催,周城从底下握了握她的手。
顷刻,便远远瞧见有人出来,左右都矮下去,嘉敏眼睁睁看着那人在视线里越来越清晰,忽然又模糊了,模糊得有些晃,晃得不像是真的。嗓子被堵住了,她说不出话来,有人在遥远的地方喊了一声:“三娘。”
她觉得眼睛里那些东西哗的都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