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急事,不是大事,昭诩不会在这个时候来找周城。
眼下显而易见的急事、大事,就只有西征。如果是打了大胜仗——难道请大将军进宫与民同乐?
周城迅速用了几口吃食,起身道:“让桃枝送你回去?”
嘉敏道:“你自进宫,不必管我。”
周城摸了摸她的面孔道:“不必太担心——不会有什么大事。”大步走出去。马已经备好,只待他上马,一行人便匆匆去了。
周城心里盘算损失。以长安的实力,就算是打了败仗,要说让昭诩乱了分寸,那该是不至于。总是事情还在两可之间,尚有挽回余地,才这样急着召见他。待进宫,果然还算镇定,昭诩把战报递给他看。
周城消息一向不比他慢多少,因一目十行看过去。
他也知道谢冉临战经验匮乏,初次指挥这样的大仗,恐怕是不会太顺利。开头几场小胜,只能助长骄气。越是风调雨顺,越教人心里捏一把汗,怕措手不及栽个大跟头。何况跟去的还有周宏。
天底下就有这么一号人,从来不按章法来;别人照他这么做,肯定死得很惨,偏他能打胜仗——说的就是他四叔。
因与段韶通信也再三叮嘱他说小心,再小心——别给他四叔带坑里去了。
结果到头来还是免不了:谢冉大约是嫌了段韶谨慎,到蒲津与他分兵。段韶带人围了弘农粮仓。
原本谢冉手里有十几万大军,相对于慕容泰的兵力,有压倒性优势;又陆扬新死,他的部将,慕容泰再三召之不至。如果能索性逼而不战,也能活活把饥肠辘辘的关东诸军饿死;或者分兵缓行,稳打稳扎,也是个办法。
奈何谢冉求胜心切,十几万大军即时渡河,把手里的码一把全押了上去。
毕竟是人多势众,开头打得很顺利,慕容所部逃散,一直追杀至渭水河湾,但见岸上长满芦苇,芦苇过人头。谢冉疑心有伏,踌躇不进。周宏却大喜:“管他有人没人,趁风干物燥,一把火烧了干净!”
谢冉道:“如将慕容泰烧成了黑炭,却拿什么回洛阳进献太庙?”
左右又气势高涨,纷纷请战,都以为以百敌一,断无败理。于是击鼓进攻。当时人人贪功冒进,阵不成形,两军交战之际,果然号角长鸣,伏军突起,将谢冉所部从中截断。军卒大恐,自此全军散乱,各自为战。
便周城心里早有准备,看到数字也是心里一乱:此战丧甲士八万。黄河以东,恐怕人人家中戴孝。
段韶听得渭曲败局,登时放弃弘农,退保洛阳。
周城看完战报,与昭诩四目相对,皆有惨然之色。周城道:“经此一役,恐怕长安兵精粮足,能长期与我朝对抗。”不仅仅是兵精粮足的问题,经此一胜,慕容泰声望上涨,长安局势恐怕又有变动。
昭诩颔首。
周城心里知道,昭诩叫了他来,是希望他表态出兵,最低限度命段韶过河解围,将困守谷城的残军败将带回来。这等惨败,他看了都心疼,而况昭诩。然而败到这个地步,士气已经是不能用。他这里长途奔袭,对方以逸待劳,这仗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更何况还有粮草的问题。
仓促之间,要再筹措出一批粮草来,是要伤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