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眼缘很好

罪无归路 颜渃 1711 字 4个月前

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多数病人是精神症状消失在前,自知力恢复在后,有些病人长时间不承认自己以前的离奇想法是病态,也不认为那些想法的消失是服药治疗的结果。此时病人的头脑是清楚的,思维逻辑是严密的,对于这样的病人,在继续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多与病人交谈,帮助他分析症状,促进其自知力的恢复。

这种谈话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要主动涉及症状,不要怕刺激病人。病人对以前的想法虽然不提了,但如果他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分辨能力,这就将成为他再犯病的隐患。回避只能麻痹一时,很多复发的病人,症状同前一次犯病时的想法如出一辙,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自知力一直没有完全恢复。

其次,谈话时语气要平等。要以商量、讨论的方式同病人交换看法,避免说教。要让病人感到,家属是站在病人的立场上真心帮助他,而不是在逼他承认自己有精神病。谈话时,多用“我觉得……”,少用“你应该……”。家属表达完自己的意见之后,应尽量以问句结束,如“你觉得呢?”、“我说的有道理吗?”。这种谈话方式既婉转,又可以引导病人谈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谈话要自然,要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比如对于具有被害妄想,总觉得别人的言行是在伤害自己的病人,家属可以就电视剧中的情节,或者把自己工作中发生的事讲给病人听,同病人一起探讨如何看待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精神病人本来就具有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帮助病人认识疾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促进病人人格成熟的过程。

第四,掌握谈话的分寸。家属在同病人一起分析症状时,要时刻注意病人的反应,病人愿意听,则讲;病人不耐烦了,就不讲,或换个时间再讲,要适可而止。应该通过这样的谈话,增进交流,加深感情,不能因此而使关系疏远、甚至对立,那样还不如不谈。精神病的治疗是药物为主、谈话为辅,如果病人对家属的劝说坚决抵制,这正说明他的病情还比较严重,只好继续等待药物的疗效。假如因为一次谈话,把病人和家属之间的关系搞僵了,不仅长时间难以恢复,还会影响病人对服药的依从性,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第五,对每一个症状都要充分分析。自知力的恢复一定要全面、彻底,这就要求家属要准确地掌握病人的全部症状,逐一询问,逐一帮助病人分析。这的确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却又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您想让您的病人痊愈吗?耐心一点,从长远来看,您必会得到回报。

怎样防范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危险行为

众所周知,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时有可能出现危险行为,这主要是指伤人毁物、自伤自杀和突然出走。这些危险行为是受特定的精神症状支配的,其中包括:

命令性幻听:这种幻听生动具体、来去突然,内容多具有威胁性,病人对此难辨真伪,并且绝对服从。

例如,幻听让病人去死,病人会毫不犹豫地采用跳楼、自缢、用头撞墙等残忍的方式自杀。这种自杀往往突然发生,家属看不到任何先兆,只是在事后(如果自杀未成功的话),病人才肯说出是一个“声音”让他去死。因此,这种自杀极具危险性。

再比如,一位病人凭空听到声音,称赞他如何有才干,让他在次日午夜之前到某地接受一项重要的“任命”。于是,病人在不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便走出家门,登上了去外地的列车。

总之,由于命令性幻听在内容上的危险性、在时间上的不可预测性,家属对此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如果发现病人存在这一症状,家属要时刻陪伴在病人身边。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是送病人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