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人的迷惘 (5)

忐忑的中国人 梁晓声 4944 字 3个月前

在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和一首属于自己的主打歌曲之间,你首先要什么?”

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鱼与熊掌并非永远不可得兼。对于大多数人,只不过不可同时得兼罢了。

中国被诸社会问题所缠绕,公众首先希望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个问题。

如果,以上调查再深入一步,将三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都列出来,那么将分别是:“医疗”、“贫富分化严重”、“收入分配改革”。

看,“最”问题的问题依然在,但“腐败”已不知哪里去了,影子都与“最”不沾边了。

而我,经常听到的最多的民间声音,却恰恰是对腐败的深恶痛绝。故我一向以为,只要进行社会问题调查,“腐败”当必在一二之间。

为什么真切的往往最强的民间之声,一成调查结果,便大大地靠后了呢?

我再次声明,这样来问,也不是针对调查本身的。

我认为,情况可能是这样——更多的公众,受直接困扰的先是诸民生问题。其困扰难以排除甚或加剧的话,于是憎恶腐败的心理变得强烈甚而剧烈。

那么,最后的问题便是:

在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善了,看病不太难了;一般工薪阶层的工资有所提高了,退休金也增加了;收入分配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革了,底层人过日子的钞票余额多了点儿……

以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在往后若干年,逐步完成以上目标是可能的——果而如此,腐败问题究竟还是不是令中国公众“最”恼火的问题了?

抑或,问题对于我们中国人其实只不过是这么一个“分配问题”:只要让我的日子也好过点,别人们的腐败我姑且不说了?

这个问题真的是个问题!

因为,倘大多数公众如此思维的话,便不配有一个不怎么腐败的国家。

18. 帝王思想中的“折光板”

在中国当代史上,毛泽东的伟人地位永远不可动摇。继孙中山之后,无人可与其相提并论。进言之,在中国五千余年的文明史上,“毛泽东”这个名字,使历代帝王将相以及历代杰出的政治人物黯然失色。他的摄政权威超越于一切中国帝王;他的军事谋略堪称中国的另一部《孙子兵法》;他的思想在其逝世后的今天,仍对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头脑,尤其45岁以上的中国人的头脑,发生着先入为主的,同时又依赖难舍的影响。目前“忆毛”书籍和文章的形形色色的作家们、作者们,怀着对毛泽东各不相同的心态,试图达到三个目的:将毛泽东这位曾被神话的领袖“请下神坛”归于“凡人”加以看待;通过对毛泽东的追记“梳理”清楚中国共产党史上的某些重要事件的“内幕”;或者颠覆,起码动摇毛泽东在中国近代史上无人企及的伟大地位。这最后一个目的是最不可能达到的。因为企图否认毛泽东是伟人,正如蔑视泰山是大山一样,动念一出,先自离事实本质远矣。谁都可以认为泰山不是这样的山而是那样的山,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是谁若否认泰山不是大山,那么他自己并不实事求是的态度首先必遭否认。当然,据我看来,这样的书迟早是会在中国公开出版的。伟人既逝,随着时间的推移,便渐成“历史人物”。伟人的名字一旦完全的历史化了,也就没有了现实中人所享有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一概起码的“公民权”可言,往往被当作“出版自由”的“一道菜谱”。但这肯定是很久以后才有可能在中国发生的事。并且,仅仅是有可能而已。

因为,即使在彻底商业化的时代中,即使在出版业彻底私有化的现实中,即使在“出版自由”神圣不可限制的前提下,一部实事求是之态度大受怀疑的书,也肯定是没什么价值的。它也许会为出版商带来巨大的利润,但同时也必定会使出版商的名声受损。伟大的历史人物,无不受着现当代人的伦理原则的庇护。即使在美国这么自由的国家,写书的人和出版商,也是不敢轻易拿林肯和华盛顿的名字哗众取宠的。

何况,伟人一旦成为伟人,其地位乃是由历史认定的。与历史的权威性相比,后人的评优评劣,不管多么的公开、多么的自由,也只不过意味着是公开的自由的“私议”罢了。历史的认定对于此,确实“一句顶一万句”。

爱因斯坦、毕加索、海明威、雨果、罗丹、雪莱、拜伦、李斯特……我们可以举出几打世界的伟人和名人,被当代人严肃地或并不严肃地,认真地或并不认真地,有根据地或根据并不充分地,甚至主观臆想地怀有恶意地推断为同性恋者、心理变态者、乱伦者、情感卑俗猥琐者、艺术剥削和剽窃者……应该承认,外国人比中国人写人物传记要严肃认真得多。以上那些伟人和名人,也确有各自的污点和劣点。但是污点和劣点,并不能动摇他们在历史中依然是伟人和名人的地位。

历史的“头脑”所记住的,永远是有缺点的,包括有污点和劣点的伟人和名人,而将“完美”的普通人的名字一概地予以忽略。

对历史而言,人最大的“缺点”是普通。

对普通人而言,伟人和名人最大的“缺点”是不“完美”。

但在历史的专门词典里,从来不收入“完美”这一词条。

中国人正在开始明白历史是对的。毛泽东也正在开始以不“完美”的伟人形象重新被普遍的中国人所承认。

到目前为止,林林总总的“忆毛书籍”和文章所要达到的第二个目的,只达到了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这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也仅仅是在某些次要事件方面达到的。这些事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内幕”性,不过鲜为人知罢了。

鲜为人知的事是许多人不知道,但只要有想知道的愿望就可以知道的事。

“内幕”虽也是许多人不知道,但同时又是许多人想知道甚至一定要知道而难以知道的事。

可以这样认为,到目前为止,一切标有“内幕”字样的关于回忆毛泽东的文章和书籍,都根本没有任何“内幕”性可言。也对“梳理”清楚中国共产党史上的重要事件毫无宝贵的认识价值。这一方面是因为,有资格作为历史见证人的人们在毛逝世后依然活着的二十年间,仍由于种种原因讳莫如深,“话到唇边留三分”,甚至话到唇边留七分留八分留九分,结果将真相带到了棺材里去。另一方面,或者有些见证人也说出了一些真相,但记录为文的人心有所虑心有所悸,笔下“遗漏”了;或者记录为文的人也如言所写了,但在发表和出版前被终审者慎删了。

但我们毕竟经由那些文章和那些书知道了一些以前所不知道,现在已被允许知道和了解的事。

唯有第一个目的显然达到了——将从前神化了的毛泽东“请”下了“神坛”。那些文章那些书,大抵是毛泽东身旁当年的工作人员们所写的。或由他们口述,文人记者们记录整理的。因他们的文化程度不同,工作性质不同,与毛泽东接触的方式不同,回忆的角度不同,那些文章和书的认识价值也便有高低之分。除了少数文章和书涉及毛泽东的政治思想、治国主张,以及在重大事件过程中的心路的微浅痕迹,更多的文章和书籍只不过大量地、相似地、重复地“展出”了毛泽东的日常生活片段给人看。并且,又大抵充满着对毛泽东的敬爱与缅怀之情。由于他们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的毛泽东的性情特点和喜怒哀乐,其真实性几乎是不容置疑的。又由于敬爱与缅怀格外真挚,感情色彩很浓,读来十分温馨亲切。某些影视作品,常从那些文章和书中直接“借用”塑造毛泽东艺术形象的素材。某些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也常从那些文章和书中吸收“营养”。那些文章和书,通力描写了一位在日常生活中俭朴、风趣、平易近人而又体恤人、一向乐观而又有时多愁善感、爱读书又爱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的毛泽东。

这些当然都是真实的毛泽东的一面。但仅仅是一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