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3月14日,日本人宣布无条件投降,陈百威在纽约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彻夜难眠,三年多身居异乡的飘泊生涯,使他对香港产生了强烈的眷恋,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返回太平山,重振昔日的辉煌……在纽约处理完各项事务,乘飞机飞回泰国“金三角”毒品基地。
“和安乐”成员在清迈的森林里再一次迎接堂主的到来,等待率领他们重返香港,重振江湖。
庆祝大会后,陈百威仍按过去的编制留下傅灵华、许成名、邓大清负责“金三角”事务;何南、钟盛富回越南荣市重操旧业。
这时文贵建议:“越南的这份家业依我看还是放弃为好。如今是新社会了,‘妹仔’问题早已废除。”
傅灵华担心何南留在泰国会取代他的位置,说:“干黑道的哪能少了‘黄、毒、赌’以前不也是一直做过来了?”
“烟土和赌博目前世界各地虽有禁令,但政府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于贩卖人口的事,属于人道方面的问题,一旦败露就会名誉扫地。这三年多来,堂主在社会上做了不少好事,特别是援助国内抗战方面有了杰出贡献,并拥有了一定的威望。这一次回去,肯定会受到香港公众的关注,将来的道路必须是从黑社会走向台面,从做不正当生意到合法经营,这才是真正的江湖英雄所为。”
陈百威很受启发,叹道:“还是军师有眼光,看得长远,我还把自己当二三十年代的黑帮老大呢。”
“这就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文贵摇头道,“我都老朽了,除了出出主意,各项事务还得以弟兄们为主。”
何南仍然留恋越南,说:“我不去越南难道回香港?”
傅灵华道:“香港有什么不好?人都能多看几个。”
“我讨厌香港的空气,人多、废气多,在山区过日子,寿命都长一点。”
“这样吧,”陈百威道,“我们在南洋还有一些生意来往,你老人家对那里的情况比较熟,带领弟兄们去开创一片基地,对将来做正当生意也有好处。”
何南在南洋呆过几个国家,那里还有几个情人,一下子动了心,说:“这还差不多。”
管名花一听急了,反对道:“去南洋不好,热带丛林的瘴气太重,弄不好会死人的。”
何南道:“你知道什么叫热带丛林?不过听我讲了几句罢了。你的神经错在哪里我都知道,一大把年纪了,我哪有精神干年青人做的事!我现在呢也有了一点积蓄,可以养活几个人,南洋那七八个女人要是活着的话大家一起生活,也算了却这一辈子的心愿。”
管名花说:“阿南,你还是不要去南洋,说不定那些女人都死了。”
何南啐道:“你才会死呢,不安好心的人最该死!”
“别发火嘛,我说的也是事实,比如你越南的情人阮安妮,又比如泰国的情人阿曼支……事实都是在变的嘛。”
“不管怎么样,我非要了却这心愿,偏不信七八个女人全部死的死、嫁的嫁,我告诉你,她们在你前面,不许吃醋,吃也没用!”
管名花嘟着嘴,不满道:“你得意什么,我的男朋友比你多很多!”
陈百威见他们越说越离谱,说:“就这么定了,下去做准备吧,我得马上赶回香港。”
这时何香珠说道:“还有我,我也去南洋吧!”
何南奇怪地望着香珠,又看看陈百威:“你们……”
香珠故做轻松道:“我们没什么,只是担心你老的身体,阿威也是孝敬你的。”
何南拍着胸部,说:“我没什么,有你几位小妈照顾,我担心的是你们……”
陈百威笑道:“你老人家放心,我们没什么。香珠,我们还是一起回香港吧,机票已经订好了。”
何南这才放下心来。
何香珠感激地望了陈百威一眼:“谢谢你。”
陈百威苦笑:“不客气。”
陈百威回到香港,已是1945年的冬天,杨慕琦总督仍未回港,由哈克尔军政府主持各项事务。
由于陈百威在欧洲组织募捐支援抗日,回港后立即受到新闻界及哈克尔军政府的欢迎。
报纸等于给陈百威作了广告,在沧陷前后失散的“和安乐”成员纷纷回到陈百威身边。
一段时间,陈百威成了大忙人,既要安排收留旧部,又要应付新闻记者与军政府。
新闻记者小草凭着以前和陈百威的特殊关系,在《中国新闻报》上连篇累犊地发表独家新闻。
一天,在同一张报纸上,陈百威看到一篇著名白雨的报道,赫然写上《彭绅士,一个靠智慧救亡的中国人》。
陈百威来不及看文章的内容,一口气就憋在心里出不来也咽不下,很久才把报纸拍在桌子上,骂道:“流氓!!”
文贵正在剔牙,他偏过头来,拾起打烂的报纸认真抚平慢慢地看起来。
陈百威尽量使自己平静下来,问道:“里头什么内容?”
文贵并不急着说
,把报纸递过来。陈百威摆摆手:“我才不想看这些狗屁文章。”
文贵咳嗽几声,把牙签上的脏物用指甲剔掉,说:“我已经上了年纪,上了年纪的人容易看得开。”
陈百威不明白他的意思,抬眼望着他。
“就说在这个问题上吧,彭昆明明是粉饰自己,可他粉饰得就是有道理,看不出破绽,这就叫人不得不服,你想不通也没法!社会就是这样,每个庙里都有屈死的鬼,既有屈死的鬼,少不得就有占足便宜的人。”
陈百威咽喉动了动:“他在说沦陷期间彭昆如何与日本周旋暗中保护同胞吧?”
“这些内容当然不会少,”文贵道,“但远不止这些,你看完就知道了。”
陈百威拿起报纸,这时一位马仔进来报告:“堂主,有电话。”
陈百威问道:“谁找我?”
“军政部打来的。”
陈百威不得不起身去厅外接电话,一会他回来,文贵问道:“军政部什么人找你?”
“锄奸处。”陈百威说,“我得马上去一趟,这事很重要,可以趁机把彭昆的内幕向他们汇报。”
陈百威带上两名保镖,驱车来到中环军政部。他认识“锄奸处”的负责人戴维斯。进了办公室双方用粤语直接进行交谈。
戴维斯约三十岁年纪,金发碧眼,典型的英国血统,能说一口基本上可以听懂的广州话,也许正是这一点军政府才派他负责“锄奸”。
“最近,我得到很多人的举报,说彭昆在沦陷期间替日本人干了很多坏事,据说你是最了解他的,这些举报是否属实?”
陈百威点头:“在我们中国人里中,他算是第一个败类!”
戴维斯不悦道:“陈先生,有些事情是不能凭个人感情下结论的。我们英国人最讲究证据,没有证据,明明知道谁杀了人,也不能随便抓他,你懂吗?证据。”
陈百威感到这英国人有点傲慢,干咳一声表示不满,说:“证据当然是有的。比如说,在日本人来到之前,他率先带领大批手下在九龙洗劫。”
戴维斯耸耸肩:“这是属于警察部门管的事情,与我们无关。”
“比如说他和日本宪兵部的李志廷勾结,屠杀了不少香港同胞。”
戴维斯点头:“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举报上也提到了,你有证据吗?人证、物证都可以。人证就是说可以站出来指证彭昆日本人帮凶的人;物证很明确,比如彭昆有没有在日本人手下任过职务或者在报纸上刊登过亲日通告?”
陈百威道:“他是暗中替日本人效劳的,这种人更可恶。”
“暗中亲日更要有证据。”
陈百威有点耐不住了:“他经常出入李志廷的宪兵部,这就是证据。”
戴维斯冷笑一声,随手拿过一张报纸递给陈百威,说:“你拿去看看,这上面有关于彭昆的报道,人家说他和日本宪兵周旋,为的是便于拯救同胞,而且有凭有据,连救过的人名都写在上面。”
“这个并不难,他害死一千人再回过头来救活三五个人……”
戴维斯很不高兴:“陈先生,我不是你的下级,不希望你跟我顶嘴,我说过一千遍了,我们需要证据、证据!!哪怕他真害死一千人,只要找不到证据就等于没有,而他救活三五个人有人证物证,我们就得封他为抗日英雄!”
陈百威傻眼了,很久才说:“证据么……我有,莫启青、苏小枫就是最有力的人证,彭昆干过什么,他俩都知道。”
戴维斯表情松驰下来,说:“我也怀疑彭昆是个大坏蛋,否则也不会急着叫你来。我收到的举报信都说苏小枫、莫启青还有你是证人。可惜的是苏小枫不见了,而莫启青虽然关了起来,也只能指证在九龙打劫的事,你呢——也没戏了。”
陈百威回到半山别墅,打开那张《中国新闻报》,认真读完《彭绅士,一个靠智慧救亡的中国人》,文章的立意是针对有人根据彭昆在沦陷时期经常和李志廷在一起怀疑他做过汉奸进行辩解的。
文章称,彭昆在香港沦陷期间和李志廷交往并没有直接参与任何杀害中国人的活动,相反,他还利用这种便利,在一九四四年,一九四五年问暗中通风报信,救过不少抗日人士,文章里还例举了时间、地点、被救人姓名……陈百威放下报纸,文贵道:“现在你服了吧?”
陈百威叹道:“这家伙确有一套,不过也不是天衣无缝。”
“你说还有破绽?”
陈百威点头:“是的。狐狸再狡猾,总会露出尾巴,现在唯一的证人苏小枫失踪了,我们从这一点可以突破缺口。”
“你是说寻找苏小枫?万一他已经杀人灭口了呢?”
“不会,”陈百威说,“从现在起,他会更加小心粉饰自己,如果连最亲近的手下都下手的话,其他人都会寒心,谁还愿意追随?为了表现自己的义气,彭昆会设法把苏小枫保护起来,使他不至于落在锄奸处手里。”
“那么,怎样才可以找到苏小枫?
世界这么大,藏一个人是很容易的事。”
“这个不难。彭昆的手下并没有与他十分亲近的,只要舍得花钱,不难找到苏小枫的下落,到时押到锄奸处,酷刑拷打,不愁他不供出彭昆!”
俩人正说着,堂口弟兄入报:“堂主,记者小草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