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看的日子就定在了明个儿,郭氏也想去看个究竟好放下心里的牵挂,就跟了韵秋母女坐了回杨集镇上的大车。
挤坐在颠簸的牛车上,耳边听着林氏和郭氏的交头接耳声,韵秋有些呆愣地看着前方,这一切转变太快了。就这样,瞬间从绝望的谷底升入了梦一样的天堂,自己真的找到了一个家境殷实、男方又端正可靠的好人家。
听老娘的意思,明天相看也就是走个过场而已,这门亲事已经是板上钉钉子的事儿了!
毫无预兆的,自己这回真的要定下婆家了?
老朱家的春桃嫁到了临镇---双阳镇,是开酒糟坊的孟家。双阳镇离大槐庄十一二里地,不远不近的距离。将来要是嫁过去了,回趟娘家还算方便。
孟掌柜只有两个儿子,孟大海和孟小海。孟家的酒糟坊已经经营了三代人了,远近颇有名气。不说双阳镇,就是杨集镇的好多人家办满月宴啥的,都特意舍近取远跑去老孟家订酒糟子做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酒糟鸡蛋汤。
孟家几代积累,说不上大富大贵,但算是镇子上数得着的殷实人家。春桃能嫁到老孟家,一则是春桃做姑娘时就有持家能干的名声,随了朱大娘。
再则是朱大娘家也算富足,春桃娘家兄弟得力,尤其是说到春桃大哥朱大郎的客栈,远近的乡亲们提起来都要竖起来大拇指夸他是个能耐人,每天进账的银子可都不老少。
三则,朱大娘的姑家表姐嫁在了双阳镇,婆家也是在镇上开铺子的,才近水楼台先得月地牵了这条姻缘线的。可谓,春桃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反观自家,一穷二白的,刚刚顾得上温饱而已。
成年劳力只有能砌砖砌墙大哥,又没有体面有能耐的亲戚可以提携。
原本,自己的模样见识在乡下还能能算得上是优势,毕竟以孟家的家境,自是不需要儿媳妇下地割麦扬场的。
可如今自己的名声可是被糟蹋的一塌糊涂了,稍讲究的人家可都避之不及呢。
韵秋想到这里,摇头苦笑,自己跟春桃比起来可算是没有任何可以嫁进去孟家的条件呢。
孟家有这个心思,说白了全在孟小海的身上。
想到林氏之前从朱大娘那里听来的话,韵秋不免有些脸红心跳的。
孟家那样的人家,只要不是妄想着做个富家少奶奶,就是瞎子都知道是个香饽饽,闺女嫁进去指定享福。
关于孟大海的亲事,这两年不知道跑断了腿多少媒婆的腿脚了,可他就是左挑右拣的没遇到个合眼缘的。
老话都说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心头宝,孟张氏再心急不已也白搭,拗不过孟小海也就只能依了他继续拖着。
那天孟小海凑巧见了韵秋一面,一眼就相中了,回去就央着他娘孟张氏上门说亲呢。
娶儿媳妇可不是个轻省事儿,可得擦亮了眼睛,不然娶回来一个搅家精,必然家宅不宁啊!
孟张氏再宠爱小儿子,也不敢冒冒失失地就答应下来。
孟张氏自然先是从春桃那里打听韵秋,东邻西舍的,春桃话不掺假的同时自然是往好里夸,又拿了韵秋做的绢花给孟张氏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