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沉冤谷(2)

神秘家族 阿丑 2436 字 3个月前

“1643年,张献忠攻下武昌后称帝,建立大西政权。清朝文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记载说,张献忠将楚王朱华奎塞进竹轿,抛入湖中溺死,自己则‘尽取王宫中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这家伙在四川可没干什么好事。”白药师说。

“张献忠屠川难道是真的?这张献忠是不是人格不健全或者心理变态?”胡工对张献忠“屠川”一事,倒也懂一些。巴蜀地区的人,对杀人魔王张献忠多半还心有余悸。

“有无聊人士估算过张献忠的宝藏,据说他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明末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三百元人民币,那时候,他拥有相当于三十亿人民币的财富。如果现在找到这笔宝藏,估计是好几个三十亿了。”阿真顿了顿说道。

“张献忠这浑小子一辈子就干过两件事:杀人,抢钱。除了屠川之外,张献忠更以‘劫掠’出名,劫掠对象上到皇室官绅下到普通百姓。清人刘景伯在史书《蜀龟鉴》中记载,张献忠从各州郡的富商大贾处掠取的钱财,少则数千两黄金,多则上万,拿到钱后还会杀人灭口。其行为之暴虐,可谓空前绝后、毫无天理与人道可言。”白药师笑道。

“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可见张献忠的的确确是一个大守财奴。据史书记载,他曾在成都举办斗宝大会,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他说他的二十四间屋子摆满奇珍异宝、金锭银锭。这人敛财有道,也难怪那么多人想找到他宝藏的下落。清朝皇帝都曾经设下勘察局专门负责寻找他的宝藏,后来的四川督抚也好军阀也好,就连英美人士、日本人都曾觊觎过他的宝藏。”阿真补充道。

白药师和阿真你一言我一语,言语上似乎有些夸张,胡工这愣小子已经说不出话来。我心里面琢磨着,他们所说的倒也有这么一回事。不说别人,成都便有不少专门寻找张献忠宝藏的秘密考古组织。有些人花了大半辈子也没有寻获关于张献忠宝藏的皮毛。我只想说,张献忠的宝藏太缥缈了。

张献忠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也就是1606年,他是陕西延安人。根据《明史》记载,他身材魁梧,脸形稍长,面色微黄,留着及胸的长胡子,声若巨雷,人称“黄虎”。他性格桀骜不驯,曾在延安府当捕快,不过,他并非安分守己的人,曾屡犯军法。

1630年,恰逢明末乱世,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张献忠追随义军首领王嘉胤起事。王死后,他改投高迎祥,和李自成同属一股起义军。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因故分裂,李自成进攻黄河流域,他则率部进攻长江流域。随着起义力量的壮大,李自成自称“闯王”,张献忠则自称“八大王”。

张献忠为人极其狡诈,极难对付,明朝对他软硬兼施,先是许给他高官厚禄,想着招抚他,后又对他多次围剿。当然,这人极为反复,被招安后又反叛,很不容易剿灭。在武昌称王之后,他便入川,曾经有流言说他攻陷成都后,部下报粮草不足,他便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最困难的问题,那便是杀人。这人心狠手辣,杀百姓,杀伤兵,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靠着这股狠劲在明末清初也叱咤一时。

“这山谷,我怀疑跟张献忠有着不少的联系。”谈论一番张献忠之后,白药师便带着我们往山谷里走去。没有走多远,我们便发现地面上出现无数个洞孔。地洞洞口大小能容一人。仔细看去,这些洞口大多是盗墓洞,估计是盗墓贼所为,而且泥土还很新,估计挖洞的时间就在最近。我们看着白药师,白药师伸手指着一处茅草,冷笑道:“你们看,那边有个碑文!”

我们走到茅草面前,拨开茅草,这里面竟竖着一块高约半米的碑文。这碑文是用花岗岩雕刻成的,正面很朴素地写着一行字:“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我不由得一愣,这便是传说中的“七杀碑”吗?这碑文怎么会在这里呢?传言“七杀碑”是记录张献忠“屠川”恶行的诅咒之碑,我小时候看过旧派武侠小说家朱桢木的武侠小说《七杀碑》,对于张献忠的这块“七杀碑”印象深刻。只是活了这么多年,也做过不少的历史文物研究,我一直认为这是世人捏造的,没想到“七杀碑”真的存在。

“背面好像也有文字。”胡工如发现新大陆般叫起来。

“这是张献忠的‘圣谕碑’。”白药师冷不丁地说了一句。

我把头伸到石碑后面,“沉冤谷”这三个拳头大小的字让我眼前一亮。“沉冤谷”下面则是一行字:“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张献忠是个冤大头吗?”胡工指着“沉冤谷”三个字问我。

“政治牺牲品,历史的东西谁管得着呢?屠川一事真真假假,有相信有不相信的,后人争论很多。据说清军入川,击败张献忠的时候,四川就剩下不到十万的人。清朝皇帝为了补充四川人口,当时进行了一次和走西口、闯关东齐名的人口大迁移——湖广填四川。你说张献忠冤不冤?”我轻声说道。

“管他冤不冤,反正他的宝藏货真价实的了,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