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二叔多了解他的哥哥和嫂子,这事儿肯定还没完呢,现在去理论有什么用,得想办法打消了哥嫂的念头才行,夫妻两个关起门来商量了很久,还把家里攒的银子拿出来数了半天。

“你也听说了?”顾北知只知道村里传播消息很快,但没想到晚上发生的事也能这么快传播开。

关杨点头,“哥夫,我那大伯...总之你多多包涵吧,我哥真的不容易,你千万别因为大伯他们一家生气,要是可以选,我哥也不愿意这样的,唉...”

小辈不能说长辈的不是,关杨就是有一肚子的难受,也只能忍着不提,只能让哥夫多理解理解,但要是顾北知生气,他也没有办法。

关杨今年二十一岁了,早就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但他总想着考中了秀才再说。

关二叔和关二婶心里有着打算,虽然一直攒着钱,但也没有提过给关杨说媳妇的事。

“阿杨不用担心,我和你哥好着呢,他爹娘的事儿我会看着处理的。”顾北知摸了摸关杨的头。

古代就是这点特别好,熊孩子很少,关杨这么大的孩子已经十分懂事,甚至能撑起一个家了。

顾北知像是看到孝顺懂事的小辈一样,拍拍关杨,主动转移了话题,“《孟子》背的怎么样了?上次给你讲的都明白了吗?”

“背到问策篇了,我重新写了一篇感悟,等中午给哥夫看看。”一提起学问,关杨的注意力立马集中起来。

“很好,那我先考考你背诵,“舜往于田,号泣于天,何为其号泣也?”顾北知起了个头。

“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关杨流利的背出后面的段落。

“很好,那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有何解?”顾北知又问了一个释义。

关杨把自己的理解讲了一遍,看得出来他有自己好好的去体会,但因为年纪和阅历的关系,这种体会还是太流于表面,不够深刻。

顾北知知道阅历这东西,除了他自己去经历之外,别人是帮不上忙的,但是他可以换一个角度给他先灌输一些东西。

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得书多了自然就明白的多了。

“阿杨,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富商,打算去最南边的夷族所在的区域做卖鞋的生意。于是他找来两个伙计去做市场调查,看这个地区大约能消化多少鞋子,又喜欢什么样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