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离气急。“你要我代笔骂方氏?是不是又要陷害我!”
刘湛没好气。“你还有值得陷害的价值吗?”
沛公离的文人矜贵寸寸龟裂。
刘湛再次打击。“你不是举人出身运笔如神吗?拿出你平日吵架的气势来写这篇文章,快点写,写不好你今天别想吃饭。”
沛公离气得发抖,最终也只能含恨下笔,一边写一边气愤的怼刘湛。“你又想抄成传书在城里张贴?哼,江郎才尽就直说,何必浪费精力。”
“好好写,嘀嘀咕咕什么。”刘湛翘着二郎腿。
“揭完他们的老底你接着这么写,如今燕军南下,正是北疆同仇敌忾之时,北疆各州府都已完成征兵,只有岱州拒不接受,文章的末尾,三问方氏是否通敌叛国。”
听到这里沛公离才明白这篇文章的厉害之处,不接受征兵就有叛国的嫌疑,这么大一顶帽子扣下来,万一北疆此战不利,方氏也别想摘出去。
沛公离敛起心中的愤懑不由得有些佩服,刘湛此人当真刁钻厉害。
第二日,刘湛让麾下士兵一百人为一组,轮番到城门前朗读骂方氏书。
不识字不要紧有识字的人一句一句带着骂,一百个汉子高声朗读,声音能清晰传入城中,从天亮骂到天黑。
不出两日全岱州百姓都会背诵几句这篇骂方氏书,尤其是其中的精华,那句三姓家奴。
方氏受此奇耻大辱却不敢露面,不仅不敢他还不能,刘湛六千精兵就驻扎在城外。
方氏找人骂回去吧,刘湛本来就出身寒门骂啥都不痛不痒,集结士兵打出去把刘湛赶走?那岂不是坐实了叛国的罪名。
不仅如此,刘湛驻扎在这里的六千士兵所用粮草全部是自己到乡镇的粮仓里拿。
岱州附近的十里八村全部被刘湛征粮给征空了,再这样拖下去岱州当地百姓也拖不起。
十天之后方氏最终妥协,愿意交出一万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