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上除了通天关那条山路能行军走马,别的山头都是密林山路。
大军不可能走山路进山,耗时费力不说一旦被伏击就是死路一条,如果只是小股燕兵走山路上山更不必惧怕。
刘湛很快就不再把目光放在防务上,齐云山这么大,林中小路千千万条,如何防守?
总不能建一条长城把齐云山围起来,这不现实,还不如把警报机制完善,敌兵来犯时能提前预警,做到各县之间彼此策应。
因此不能一味的想着防守,进攻也是防守的策略之一。
说起进攻刘湛就想到了武器,他要兵工坊开发的武器还没有音讯,燕军铁骑所向披靡,如果没有应对的武器铠甲兵种,两军交战他们就是送死的炮灰。
说起军需辎重刘湛便想起钱粮的问题,往年他在前线打仗不知家里油盐酱醋的难,此时刘湛才切身感受到宋凤林掌家的不易。
刘湛只在通天关待了一夜便下山,他想找宋凤林商量,结果才到县衙就被告知宋凤林下乡视察秋收去了,预计要去七八天后才回来。
彼时岑州六县各地秋收正如火如荼。
今年岑州取消苛捐杂税,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到老百姓秋收的喜悦,这是真真切切的喜悦。
宋凤林一身霜白儒衫行走在半山腰的田埂上,七八名侍卫不远不近的坠着。
放眼望去稻子黄灿灿的缀满一片,田里的水都已经放干了等待收割。
有汉子妇人在前面割稻子,割好一捆扎起,三个小孩跟在后面,大的有八九岁帮忙码放,小的只有四五岁蹲在地上捡掉落的稻谷。
但见那小童用衣服下摆兜着不一会就捡了一兜,然后屁颠屁颠的倒进簸箕里。
这样一家老小在田里忙碌的场景随处可见。
宋凤林初来齐云山时也跟着下过地,之后刘湛便不许他做,再之后云中书院慢慢壮大也就不需要他再管地里的事。
经历过种田的苦,明白那种苦累入骨的感觉,宋凤林对农户佃户格外体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