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笑温和地笑道:“景微不必害羞,熙哥儿能帮你泡茶,他高兴着呢。”
“嗯。”沈君熙适时表态,就是这样没错。发现宋景微无言地看着自己,他微窘地移开视线。这辈子不曾对谁献过殷勤,也不曾为谁辗转难眠,如今这个人出现了。他嫁了他,夜夜共枕同眠,日日对坐流年。
正是沈家人直白如斯的爱护和认真,令宋景微越发抗拒他们。他对沈家人的内疚,就像一颗埋在心中种子,从最初的落地生根,到慢慢滋生发芽……
像他怀孕这件事情,真不知如何开口。
xxxxxxxx
说是私塾的事情交给沈君熙和裴鸿轩去办了,偶尔遇到难题的时候,遇到宋景微灵光一闪的时候,他也会开口,找沈君熙谈论一二。
他的观点往往新奇而正确,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渐渐地不止沈君熙,连裴鸿轩也对他刮目相看。没料到宋家土财主家的少爷,确实是个有能耐的特别人。
为什么说他特别呢,裴鸿轩总是觉得吧,他从未见过宋景微这般的人。你说不上他特别在哪,但就是能感受到,他在人群中的一份特殊。
当然,再特殊也是比人的媳妇,裴鸿轩对宋景微只是一种暗地里的欣赏。
沈君熙长这么大,第一次着手开设私塾这样的,有意义的好事情。他做的特别认真,偶尔也特别苦恼,自己还是太年轻,少不更事。
当他的沉闷严严实实地藏在心里,不打算让宋景微得知自己无能的时候,结果总是令他又郁闷又欢喜。
宋景微爱讽刺他,说话比沈君熙听过的不算粗鲁,却直击人心,让人无地自容。可每当骂完了以后,沈君熙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因为宋景微已经把答案告诉了他。
七月下旬,沈家大房在村里放出了一个消息。这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内容是这样的:“沈家凉山书社,于八月一日正式授课。即日起招收五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学生。学费只需一年二两银子,包书杂费以及中午笔墨费。有意者请到沈家大房详谈。”
此消息出来,村里人口口相传,竟然传得比一般的八卦还要迅速。不到半日的时间,似乎整个茶山村都知道此事。不少人疑问道:“沈家大房开书社?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有人道:“他家儿媳妇那么有钱,眼下房子也快建好了,就算真开了也不出奇。”这年头有钱有地方,要开个私塾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对于有钱人来说,做什么都不困难。但是对于穷人来说,这真的是一件令人吃惊的大事。
“我担心的可不是这个,你想想看,沈家兄弟也是开私塾的呢?”那人挤挤眉眼,个中意思尽在不言中。
他这么一说,大家就恍然大悟了,说道:“可不是吗,沈家老二跟老三开着一家,本是咱们村里唯一的私塾。眼下老大也开一家,呵呵,恐怕不太好。”
家里有孩子上不起学堂的人说道:“有啥不好?照我说真是太好了!你们没瞧见学费是多少吗?一年才二两银子,还包书杂费用笔墨费用,这太划算了好吗?”
他家有俩孩子的汉子说道:“对,这价钱太公道了!我家孩子前面想上沈氏私塾,你们知道得多少束脩吗?”
“多少?”一个个瞧着他,沈氏私塾这么个地方,他们连去都没去过。
他伸出一个手掌,说道:“看见了没,整整五两银子,还不算笔墨纸砚和书籍费。”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一年下来,没个十两八两的银子,根本读不下来。可是大伙儿们想想,一户人家一年的收入才二十两左右,十两给了孩子读书,剩下十两怎么过日子?何况家里不止一个孩子呢,还有老的老小的小,如何养得活?
所以说,读书看着风光,却不是农户们轻易读得起。
“一年二两银子,确实是便宜的。”在工地上干活的汉子们,听闻大家都在讨论书社,也都交头接耳地发表意见。他们家中多少也有几个孩子,年龄大一点的可能十六七了,年龄小的只有几岁,正是上学认字的时候。
一汉子最高兴了,他挥着汗水,咧嘴笑道:“我家娃娃今年刚好五岁,哈哈,我还想着这辈子对不起他,没得让他读书嘞,没想到啊,我明儿就带我家娃娃报名,不就是二两银子吗,咱出得起。”
众人想到,二两银子他们也出得起。别说以前做佃户的时候出得起,现在给宋景微做长工了,一年稳定有三十两收入,就更加出得起。
“好,我家成哥儿也去,他八岁了,一个字都不认识可怎么行?”家里手把手的教,也有限,毕竟他们本身也是野路子。上学堂多好呀,那可是正经的学生。
“对对,我也把我家哥俩儿送去。”家里俩人出来做长工的一对男夫夫说道,他家一年稳定有六十两银子收入,供两个儿子读书绰绰有余。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宋少爷真是好心人,你们说二两银子能干啥,他还包书杂费笔墨费?”兴奋过后,有人便这样感概道。二两银子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笔值得心疼的钱,但是对宋景微来说,那不算什么。他建房子买家具买笔墨纸砚用去的,远远不止这笔数。
长工们不是傻子,二两银子值不值,他们不用计算,也不用思考,那肯定是亏定了。
“没准他有自己的考量呢?你们想这么多干啥,反正又不亏你。”有人便说道,虽则不算很讨厌宋景微,但是长工对地主都存在一点埋怨心理,就算地主对他们其实还算不错。
“说的也是,没准他还有别的考量。咱们就不瞎操心了,等着带孩子去上学吧。”把话题绕回这上头来,大家伙儿们又兴奋地说开了。
一传十十传百,传到沈家本家的时候,村里大半有孩子的家长都准备带孩子去试试,只有一部分仍在观望中,想着等别人试过再作打算。
沈东英的二哥沈东齐在外面跑商,不咋回来,私塾的大小事都是沈东英一人处理。今日听闻有人议论,什么沈家凉山书社,什么八月一日授课,又什么一年二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