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崔主事和负责值夜的人一早便被金吾卫的人带走了。杨怀不知为何,只被询问了几句,没有被带走。

云哥儿和殷子晋下午也被传过去问话了。

那办案的寺正问云哥儿在屯田司可曾与人结怨,红薯之事可有人反对。云哥儿思量了一会儿,还是把邱高的事儿同他交待了。

交代完之后,云哥儿便被放进去了。回去的路上,他一路都在思索,到底是谁指使那些百姓过去放火的?

现在邱高嫌疑最大,但云哥儿觉得这事儿不大可能是他干的。每年一千多两的银子确实诱人,但邱高毕竟已经正四品的朝廷大员了,实在没必要铤而走险。

而且邱高前几日才为这事儿同云哥儿争执过,他挑这时候来捣乱,很容易把自己折进去,云哥儿不相信他会犯这个傻。

但除了邱高,云哥儿又实在想不到还有谁有动机做这事儿了。他和殷子晋讨论了一番,殷子晋也是毫无头绪。

因为屡屡听说翰林院有几个人同他过不去,宁乘风便猜测是那几人做的。

但云哥儿还是觉得不大可能。一来翰林院那几个人都是同他一样,今年才入仕的小官,应当没那么大的胆子。二来那些人都站在明面上与自己作对了,再指使百姓烧粮,那动机也明显了。这么做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翰林院的人应当不至于这么蠢。

第134章 水落石出

邱高很快便被传到大理寺问话了。同云哥儿他们不一样,他当日没有被放进去。云哥儿第二日到工部时,才得知他已经被关押起来了。

因为没有证据,云哥儿没有说出邱高暗箱操作,将屯田司的公田租给自己的家奴,以此牟利一事儿。

但邱高把持公田,不给屯田司的人用,还试图阻止自己大面积推广红薯种植的事,云哥儿都一五一十地同大理寺的人交代了。

云哥儿确实想借此机会,将邱高这个工部蛀虫拉下马。就是不知道他被关押,到底是哪个原因。

虽然此事尚未盖棺定论,但外头已经有些流言蜚语,说指使百姓纵火烧粮仓的人就是邱高了。

云哥儿隐隐感觉有人在暗中操作舆论,转移视线,想替邱高坐实这个罪名。被靖元帝叫过去问话时,云哥儿也如实说出了自己的推测。

后头几日翰林院那些同云哥儿有过节的人,也纷纷被大理寺传唤了。

靖元帝刚下旨犒赏过云哥儿和殷子晋,屯田司的粮仓就险些被人烧了,这事儿可以说是直接下了靖元帝的面子。靖元帝心里不痛快,下面的人自然是提心吊胆的。

大理寺上上下下的官吏连轴转了几日,各种法子都用上了,就想赶紧把案子查清楚,给靖元帝一个交代。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过十来日,这案子便水落石出了。

云哥儿万万没想到,宁乘风随口一言,竟然猜对了,这纵火之事儿还真与翰林院的人有关。

纵火案的指使者,是翰林院庶吉士徐思齐的堂兄徐思广。徐思齐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事儿,但此事与他脱不了干系。

除此之外,几年前山云小馆醉汉闹事那个案子,竟然也是这徐思齐兄弟二人的手笔。

云哥儿和宁乘风知道这事儿后,都十分讶异。

徐思齐也算是云哥儿的“熟人”了,他在府学时便常与云哥儿作对。这人暗自将云哥儿视为他的竞争对手,无论大考小考,总要同云哥儿比较一番。若是他长了上风,便要找上云哥儿当面奚落他一顿。

云哥儿也不是那能忍辱受气的人,他每次都会寸步不让地嘲讽回去。久而久之,两人的梁子便越结越大了。

但后头徐思齐去了甲班,云哥儿不仅去了乙班,还为了留在那里,每次大考都刻意压分。徐思齐估计是觉得他已经不配当自己的对手了,遂没再去他面前找茬了。

后来的会试、殿试,云哥儿一次比一次发挥得好,徐思齐却每每都只能考个中不溜的成绩,再也未能名列前茅了。

云哥儿也渐渐地没再注意他了。

考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后,徐思齐最开始还挺安分的。但后头翰林院传言,宁乘风的叔叔对禄公公有救命之恩,云哥儿是靠着禄公公求情,再加上他之前的肥田法之功,才拿到这探花之位的。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徐思齐和翰林院的另几个庶吉士,还有几个编修、侍读,听到这些传言后,都十分鄙夷云哥儿。他们觉得云哥儿投机取巧,没有一点儿文人气节,辱没了读书人的身份。

徐思齐见不得从前的“手下败将”如今比他先出头。云哥儿培育出新粮种,被靖元帝褒赏,他心里十分不忿。那日回家之后,便在他堂兄面前大肆抱怨了一番。

徐思齐他堂兄是太常寺廪牺署的一个小吏。他一个目不识丁的小混混,能拿到这个职位,也是托了他堂弟徐思齐的福。因为自家娘娘都没什么出息,远远比不上当官的叔父,徐思广从小便爱巴结他堂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