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章 借题发挥 (26)

江山国色 幸福来敲门 11952 字 4个月前

速度到时挺快的嘛。还要我倾举妄动?那军饷,粮饷呢,不发钱粮,谁替你李家看北大门?让老子自掏腰包安抚军队,哼,没门

“来人啊,命先锋军向平阳进发,等待冬至来临,黄河结成冰便进发长发”安禄山一声令下,校场中,一队威武的骑兵率先离去

许多平民看着这支大军,目瞪口呆。有人低声说:“范阳的军队从来都是北上。就算是一百岁的老公公,也没见过范阳军队南下的。”

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反向进军将彻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改变大唐百年的命运,应是将他们的生活撕裂为两半恶魔来临

这段时间来,可谓天下大势风云突变,注定是不太平了。

。。

大唐得道三百五八章 针锋相对(正文)

三百五九章 安胖子造反了

安禄山的先锋军队已经在黄河北岸蠢蠢欲动。(请记住我们的 )都到这个时候了,李隆基仍然在犯糊涂,他不太相信安禄山真的敢反叛他,这一定是有原因的。他终于想到补救的办法了。

要战争,大唐帝国兵多将广,李隆基当然不怕一个安禄山会把大唐帝国推翻了。但是一旦真正发生战争了,首先受到损害的是大唐近百年的根基,受苦的也是大唐的子民。

按历史的轨迹表明,一个强大的王朝,它的根基一旦动摇了,国运也会跟着衰弱,最后定到致命的覆灭。在唐朝之前,大秦朝,秦朝后是汉朝,隋朝那个不是显赫一时的王朝,最后都是在战乱灭亡它们可以说都前车之鉴

所以,李隆基仍在抱有幻想,想用金钱荣耀来安抚安禄山,平息这个不好的苗头

李隆基一边严厉批评杨国忠不作为,一边叮嘱户部紧急拨给平卢郡一笔粮饷,同时还册封安禄山为东平君王,左羽林大将军。

安禄山一下子得到这么大的好处,确实让他犹豫了。大唐的根基实在是太稳固,安禄山现在兵强马壮不假,但他本人对这次造反的成功率也没底。他虽然有反叛之心,但是现在可不是时候。提前反判确实是被杨国忠逼得走投无路了。

就在安禄山犹豫不决的时候,发生一件事,让安禄山更加坚定了造反之心。这件事就是年初时,西北方小国恒罗斯冒然进犯。高仙芝奉命率五万大军去征讨,结果,因为地形不熟悉,加之高仙芝小看了这个小国,结果遭到了敌人的埋伏,损兵折将不说,还丢掉了几个关卡,灰溜溜的败退回来。

一向是战无不胜的高将军居然败给了一个无名小国。这个的战败可谓是举国震惊了。安禄山当然也接收到这个消息,心里转念一想:既然一个小小的恒罗斯国都能把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唐名将打到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从此可以看出,大唐的军队战斗力是怎么样了。

高仙芝的战败给了安禄山极大的信心了。不管是不是巧合,算是上天注定要他造反吧。

就这样,安禄山公然造反了。当然他仍高举着清君侧的名义,带领大军向黄河南岸进发。

安禄山的部队鼓声震天,烟尘千里。他们每天挺进六十里,像狂风一样席卷而过。所经之地,没有人能稍作阻挡。城池毫无抵抗地沦陷。河北的大唐帝国官员,只有三个选择:逃亡,投降和死。

原因很简单:帝国的战争都在边境进行。内地已经一百多年没见过战争了。没有人知道怎么对抗这支大军。他们就像熟透的果子,在暴风中纷纷坠落。大唐帝国的军队如此不堪一击,更加坚定了安某人反叛的决心。

安禄山用最快的速度南下,沿途不做停留。二十三天后,他已经冲到了黄河岸边。到长安的路程,至此已经走了一半。

就在安禄山起兵七天后,唐玄宗知道了叛乱的消息。震惊不已,他已经被逼到了死角,再也没有退路。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全力以赴,迎击安禄山

事变来得太过突然,大唐帝国政府毫无准备,手上缺少可用资源。当前的核心任务是保卫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黄河岸边将是第一个战场。安禄山的部队在火速前进,而这一带兵力严重不足,要阻挡安禄山度过黄河,唯有黄河的河水,情形非常危急。

安禄山来势凶凶,但李隆基和朝中大臣们都非常的客观。他们都认为安禄山只是个挑梁小丑,因为唐玄宗手中也有好牌——那就是他的两员虎将,和数十万大唐禁军

一个虎将是封常清。 封常清当时担任安西节度使。安西位于现在的新疆,是大唐帝国最偏远的一个边镇。正巧,封常清这个月刚从驻地赶来长安,晋见唐玄宗。这个人身材瘦弱,斜眼跛足,但却是杰出的将领。他曾远征大勃律国(位于今天的克什米尔),立下辉煌战功。

二个是高仙芝。

他的威名更加显赫。高仙芝是高丽人,在大唐军队里服役多年,曾远征过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许多国王、可汗都被他用绳子捆着,献给大唐天子。多年来,他就是帝国神话的一个象征。他刚在怛罗斯城被阿拉伯军队击败。此后他

被招回京城。在此危急时刻,他还是迎击安禄山的最佳人选。

两头猛虎披挂上阵,去迎击东方的群狼。

封常清首先纵马出关,前往洛阳招募军队,组织洛阳保卫战。紧接着,高仙芝率领关中的五万军队也开拔了。他驻扎在河南陕郡,担任平叛总指挥。陕郡位于今天三门峡市附近,构成了洛阳之后的第二道防线。

双方一战触发,多年未遇到过内战的大唐内部也处处充满的紧张的气息,战争其实离他们不遥远,说来就来了

京城里,刘得道未雨绸缪,也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做好迁移蜀地的准备。他自认自己之是个无能的穿越者,既然没有能力改变历史,那么只有逃避了。

不料,他这个做法却遭到丐帮上下一片反对了。连一向支持他的叶无迪,洛尘等丐帮元老都对这个突然的迁移表示不解。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安禄山能杀进京城来,他们不舍得离开这个繁华的京师,迁往蜀地也就意味着自毁长城,丐帮的辉煌也就到头了。

面对总总质疑和反对声,刘得道无穷辩解了。他当然不会傻到说自己能预知未来,知道大唐的军队一定打不过安禄山的少数名族军。最后还被安禄山攻进长安,肆孼的烧杀抢夺一番,长安也就毁于一旦刘得道要是说出这翻话,别人肯定反驳他是在诋毁造谣,胡言乱语

没办法,刘得道迁移蜀地的计划因为没人支持而搁浅。当然,刘得道也有一个侥幸心理。安禄山提前四年叛乱,已经不是刘得道熟悉的那段历史,期间发生变数也可能有。或许大唐的军队真能打败来犯的安禄山,就算在不挤也将安禄山拦在黄河以北吧。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程,刘得道发现历史的轨迹或许是没那么容易改变了。安禄山真是个不容易对付的人物

天宝九年十二月初二。

彤云密布,阴风惨淡。隆冬的天气刺骨的寒冷。大唐的军队选择了休战,先锋大军驻扎在黄河以南的当阳。而安禄山的大军阵列在黄河北岸对峙。

这一天,他下令把破船用绳索、草木串起来,横绝黄河。这样浮桥太过脆弱,很难渡过铁骑军。但是当天晚上,一夜寒风呼啸。凌晨,浮桥全部被冰冻,成了坚固的冰桥。

或许是得老天爷庇佑,刺骨的寒冰为安禄山劈出了南下平滑的道路

安禄山大喜,认为是天命所归。一声令下,安禄山十五万大军像驰过冰桥,安然渡过黄河。黄河就这样在一夜之间沦陷了。现在,中原腹地就像裸露的羔羊。

大唐的主力军大多是步兵,安禄山决定用一万骑兵来牵制大唐的主力军。而他的主力郡则绕过当阳,直接朝中原杀奔而来。这一举意图是搅乱中原,击散大唐沉淀多年的强大信念。

原大地上,第一个牺牲品是陈留城,也就是现在的开封。铁甲军掀起的烟尘淹没了城市。安禄山闪电般攻陷了陈留。河南节度使被斩于军门,一万守军也被尽数屠杀。陈留城也被洗劫一空,鸡犬不留。

安禄山这一个闪电之举,果然让大唐帝国的臣民彻底震惊了。陈留城的沦陷一时让李隆基感到措手不及,心中不由得的恐慌起来。加上群臣的劝解,他连连下圣旨催促高仙芝率兵讨敌

这下打乱了高仙芝原本的部署,连连被李隆基的催促,他不敢抗命,结果率大军仓促出战。在冰天大雪的天气里跟安禄山的骑兵交手,虽然人数比叛军多了好几倍,不过叛军全是骑兵,结果遭到敌骑的游击战,大唐军队疲于奔命追赶。最后敌人铁骑兵骤然从尘烟里冲出,铺天盖地的扑来,就像铁的风暴。风暴席卷之处,一切抵抗都终结了。

转眼间,阵列就被冲散,唐军全线溃败。满地都是死尸和丢弃的长矛、盾牌。

这不是一次战斗,而是一场大屠杀。

这支军队根本不是狼群的对手,最后高仙芝再次遭到重创,大唐帝国上下都被震动了。不败将军遭到了巨大的信任危机。杨国忠与高仙芝一向不和,二人有过节。高仙芝接连战败,这家伙居然不顾大唐的安危,趁势向李隆基进言:说高仙芝老了,之前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若是再让他领兵,恐怕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大唐危已啊

事实摆在眼前,李隆基也觉得杨国忠说的有道理,连夜下一道圣旨召回高仙芝回京候命,命封常清出洛阳接管他的军队,收拾残余,全力抗击安禄山

。。

大唐得道三百五九章 安胖子造反了(正文)

三百六十章 未雨绸缪

天宝十年,一月中旬。(疯狂看小说 手打)安禄山的大军像是一条汹涌铁流,冲刷过河北河南,淹没了无数名城巨镇,现在已经杀奔至洛阳。封常清率军退守洛阳城,此时他的手下还剩八万余军队,但都是匆匆招募的洛阳民兵,一群乌合之众,根本无力对抗铁骑冲击。——但是封常清还是不肯放弃。

大唐援兵又被叛军骑兵牵制住,安禄山大军得以包围洛阳。为了不被叛军死死围困,封常清只好率军出城

决一死战无奈,叛军的实力远远高于大唐的军队,双方一战之下,唐军自然不敌,甚至遭到全面溃败。

封常清败退回营地,他心有不干,收拾残兵,在葵园再站,又败。在上东门再站,又败……换做别的将领,早已全盘崩溃。但是封常清就是不肯放弃。他知道必败无疑,却疯了似的不断战斗。他连战五次,连败五次损兵折将。最终,无力再战,他不得不拆毁城墙,夺路逃出洛阳。

为了阻挡敌军,他让人砍下大树,阻塞道路。能逃出去的只是少数,八万大军几乎被斩杀殆尽。当天正下大雪,厚达一尺。迷蒙的雪雾中,到处是殷红的鲜血。最终,更多的雪花悲悯地洒落,掩盖了这些猩红的血梅花。

洛阳保卫战惨淡结束。安禄山大军进入洛阳,大肆虐的烧杀掠夺,惨无人道大唐帝国的第一道防线崩溃了,此时距范阳起兵,只有短短四十几天而已。

东都洛阳失守了,这时候,大唐的臣民包括李隆基终于知道,安禄山和他的叛军其实很可怕,这个叛乱比想像中还要严峻,整个大唐帝国尽笼罩在一片阴云当中。

而被召集回京的高仙芝坐不住,他再次领命出战,他向李隆基建议:大军可以退守潼关,这道灌口可谓天险,黄河从北方汹涌而下,和南方的秦岭劈面相遇。被秦岭阻挡后,黄河开始折而向东。黄河与秦岭相撞的地方,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豁口。它就是潼关。潼关夹在峻岭与大河之间,险厄峻极。有个说法是“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这个小豁口,死死卡住了进入关中的孔道。只要守住潼关,拖延叛军那股锐气,等待天气变暖,同时,集结更多的唐军,便可以与叛军决战

此时的李隆基早已六神无主,只好采纳高仙芝的建议。命他带集结起来的五万兵马迅速开拨,前往潼关死守,同时,命封常清率残余军退守潼关。

高仙芝当场下了军令状,关在人在,关失人亡,死守潼关

丐帮总舵大厅内,刘得道忧心重重,因为他得到的消息比李隆基更准确,安禄山兵锋所到之处都是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而来大唐的军队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照此下去,长安也就难保了。

他急忙召集丐帮所有的头目前来会议厅里开会,他旧事重提,建议丐帮迁移蜀地避难。这次的反对声明显少一些,不过反对声仍占一半以上。他们认为,长安是大唐的中心,有皇帝亲自坐镇,仍有大唐精锐十万禁军,长安城墙高厚,存粮充足,防线肯定是固若金汤,远非洛阳可比。

听到他们这些片面的分析,刘得道顿时无语了。他们的分析很有道理,刘得道若不是能预知未来,也会这么想的。

但是他们哪里知道,安禄山一担突破了长安门户潼关,李隆基跑的比谁都快,到时侯想跑就晚了。长安目前确实有十万禁军,不过这帮兵油条们长年呆在长安,几乎没打过什么仗,装备精锐又能怎么样?没打过仗的人碰上悍匪一样的叛军,胜负明摆着。况且,潼关失守,李隆基一旦逃窜,这十万禁军就是李某人的护卫军,京师就成了无主之地,皇帝都跑了,谁还有心思坚守长安?

最后这帮禁军在半路上哗变,杀死了杨贵妃,杨国忠等等。

这些事刘得道管不着,既然他们不想走,那么就让自己的家人先走刘得道已有了决定,他现在妻妾儿女成群,拥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决不能让她们受到一点伤害。

开了这个会议,还是没有结果,刘得道有苦难言,得一肚子气回到欣园里。刘得道叫刘欣依,张舞娘,苏妙倾到书房里商量一下迁移之事。见三女一一到齐,刘得道便将自己的想法和提议跟她们说了。

听完他的讲述,苏妙倾一时不解,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道:“夫君,您真的叛军真的能杀进京城来吗?”

这个问题,早就有好多人问过了,怀疑过了刘得道听了就烦:“妙妙,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呢,叛军的强大你们也知道了。我敢肯定,京师一定沦陷,我们得赶紧先离开了”

刘欣依目泛异彩,忧心道:“夫君,我听你的,你要我们搬去哪里啊?”

还是妻子理解自己,刘得道心里稍稍感到安慰,直言道:“迁移蜀地成都,我已经派人去那里打点好了。”

刘欣依大惊小怪地叹气道:“我们真的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啊,我们到不怕苦,可是孩子们怎么办啊?”

刘得道捏捏妻子脸蛋,强颜苦笑道:“保命要紧啊,吃点苦算什么啊”

苏妙倾突然想到什么,皱眉道:“夫君,真的去成都了?”

刘得道知道她话里有话,连忙说道:“嗯,成都乃富饶之地,民风淳朴,正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去处”

苏妙倾白了他一眼,悠哉的说道:“哎,照夫君这么说成都真是个好地方咯。但是我听说谢姑娘是蜀郡刺史的小妾呢,夫君抢了人家的小妾,这不等于拂了人家的颜面了吗。在人家的地头上,那刺史大人不会为难我们吧?”

“啊,谢姑娘,谢弄玉

?”经苏妙倾提醒,刘得道恍然想起这档事来了。

谢弄玉跟罗松私奔,这事或多或少跟自己有点关系。最后还住进欣园里来了,刘得道对天发誓,他现在可是跟她一点关系也没有,甚至很少见面。但是谁都知道能住进欣园的女人都是刘帮主的女人。林同安绝对不是善茬,他在京城布有眼线,或许觉察到了。话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到时还真有麻烦了。

一直沉默不语的张舞娘见刘得道皱眉沉思,猜到他遇到了难题,她心里有想法。但她一向高傲冷漠贯了,也不习惯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妻子,显然不习惯在这样的场合发言,所以欲言又止。最后见冷清的场面了,忍不住轻声说道:“道儿,不如我们不去成都了,改去别的地方也好啊”

“哦,”刘得道抬起头来,看见她那张惊艳的容颜,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卿儿,你有什么好建议呢?”

张舞娘俏脸一沉,说道:“额,我们照样去蜀地,但不是去成都,而是去广南,那里有我以前一个旧部,他在那里也有一定的势力,同时,我可以离成都远的距离啊。”

苏妙倾问道:“卿妹妹,你那个旧部关系怎样了?”

张舞娘点点头,道:“很好啊,我是看他长大的,为人很正直能干,就在五年前,我派她去广南组织广南分舵,即说发展的很好,她知道我不是教主之后,还派人送信来表示效忠,还叫我去她那里”

“你那位旧部下是男还是女的?”刘得道莫名其妙的冒出这么一句,语气略微酸酸的味道。

“你?”张舞娘没好气地哼了一声道:“是女的,你想哪里去了?”

刘欣依见场面尴尬,掩嘴偷笑圆场:“呵呵,相公,国师都嫁给你了,你还紧张什么啊”

“呵呵,连皇帝都不敢跟你抢国师了”苏妙倾跟着笑起来,刘得道脸皮厚到没什么,张舞娘可是面红耳赤,尴尬不已。在这个紧张的气氛之余难得轻松一回。

这时,门口一个丫鬟轻轻敲一下房门,问道:“帮主,奴婢刚收到一件邀请信,您要不要看一下啊?”

“什么邀请信,谁的?”刘得道一时纳闷,现在这个时候刘得道什么也不管了,只想快点离开京城避难。

“帮主,是一个叫李瑁的人”

“李瑁?”一听到这名字,刘得道脑门马上窜起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出来。“这个时候,他找我做什么?”

苏妙倾惊奇道:“相公,是那位寿王吗?”

“是啊,我跟他见过一次面而已”刘得道点点头,走到门外从丫鬟手里接过信函,拆开一看。信函上内容不多,说什么冒与刘帮主多日不见之类的客套话,最后说他今晚在怡红院备了一席好酒,特来邀请刘帮主赴宴,以表心意。

说到怡红院,刘得道立即想到了那京师八艳,个个美若天仙,娇艳如花。日后叛军若是攻入京城,烧杀掠夺,想她们这些美丽的女子遇到的麻烦会更大,她们命运可能更悲惨。

“哟,寿王邀请相公去怡红院呀”刘欣依不知什么出现在他身后,悠悠叹气道:“寿王的面子相公不能不给,哎,相公不知道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咯。”

刘得道收好信函,转过身来,将妻子揽入怀中,苦笑道:“寿王不会无辜邀请我去赴宴的,他一定是有什么大事要跟我商量吧。欣宝说的对,寿王的面子我不能不给啊,不过相公保证,绝对不会在怡红院过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