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九七年香港的回归,香港和内地电影行业合作拍摄的电影项目逐渐增多。
这种项目以往是以香港的制作团队为主导,内地的工作人员只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比如帮忙寻找外景地,协助制作道具和搭建外景,组织群众演员等等。
剧组主要的部门都由香港的人员负责。
他们觉得内地的电影从业人员观念落后,不专业,没有效率,不好合作。
如今香港的电影市场不景气,光靠香港的市场很难养活那么多的电影从业人员。
从电影的票房数据就能看的出来。
九七年之前,香港突破五千万港币票房的电影不在少数,到了九八年,香港最高的电影票房成绩才四千一百万港币,下降趋势明显。
一旦某部电影票房大卖,就会被香港媒体冠以救市之作的称号。
这个市场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可见是多么的萧条。
他们倒是想去好莱坞,可好莱坞的门槛太高,不是他们想去就能去的。
能去好莱坞的主要是精通制作动作片的人员,香港的武行在好莱坞有一定的市场。
于是,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内地,合拍片成了一条新的出路。
内地的电影市场刚刚兴起,连好莱坞都逐渐重视,自然也吸引了香港电影人的目光,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捞金的大好机会。
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工作,薪酬按照香港的标准计算,比内地的工作人员高上好几倍。
江至强和林子轩说的清楚,他已经把薪酬压得很低了。
而且,《卧虎藏龙》的资金紧张,工作人员的薪酬要到影片拍完,拿到钱后才会支付。
林子轩明白这是正常现象,他只能尽可能的提高内地工作人员的薪酬,不要和香港的制作团队差距太大,否则连他自己都看不下去。
两地之间的薪酬差距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看齐的。
相比较而言,李桉从好莱坞带过来的那几个人的薪酬更离谱,他们按照好莱坞的标准算,比香港电影人的薪酬高上几倍。
除了薪酬,还有演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