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不单单是发生在一个地方,大盛所设县衙基本出现了这种情况,只是有些县衙是让人多抄录一些分开张贴,有些就是让人大声念出来,方便围观的人听清楚上面的内容。
不过后者分散人群的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毕竟抄写不太容易出错,可是说话时的同音字就很多了,只听不看,一不小心就会写错了。
这要是别的东西写错了也就写错了,可事关科举考题,没有人敢冒这个风险。
而这些考题带来的影响还不止于此,之前哪怕朝廷公示了考试范围,可具体怎么考,不少人还依旧觉得是以儒学为主,其他学家作为点缀,最重要的是儒家经典,而这考题一出现,不少人发现哪怕不学儒学,学的是杂学,似乎也能通过考试。
尤其是农学的题目,想要答好,似乎学不学儒学都没有关系,一些题目甚至找个田间地头的老农都能回答出来,甚至有些题目老农回答得出来,没有实际种植经验的人反而答不出来。
还有些考题,一些工匠答得还更好,只是有些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就算如此,也让不少人刮目相看。
原本百姓们都觉得只有修习儒家经典的人才是有才之人,可通过考题的筛选,他们发现有才的人可太多了。
一时间,不少百姓对考题的兴趣都大了起来,之前他们不感兴趣纯粹是因为觉得自己肯定不会,可现在发现身边有不少人都会,忍不住自己也来试一试,若是发现自己能答对一些题目,顿时高兴得不得了。
不少人都产生了自己要是能多些时间学,说不定也可以去京都考一考,反正只要能通过考核,那这一路的路费都不用自己出,还能去京都走一趟,是件大好事啊。
毕竟普通人一辈子都可能只在家乡待,最远也不过走出几十里上百里,去京都是不少人想都不敢想的,可现在难得有了个去京都的好办法,还不用花太多钱,怎么能不让人心动。
想要进京参加科举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其中不光是有单纯想着去京都走一趟的人,还有被题目激发出自信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