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一天天地流逝,京都也越发地热闹起来,前往京都赶考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不过这些提前来的人都是身家颇丰,并不需要朝廷格外的优待,自己就能照料好自己的吃穿住行,而需要朝廷补贴吃住的人则是过了一阵子才到来,不过他们的到来就不是零零散散地过来了,而是一来就是一大批的人。
而赶考的人一到,第一件事就是在京郊稍作休整,就参加临时考试,要掂量一下他们的本事。因为这事是提前就知道的,所以并没有什么人慌乱的,反而都有些跃跃欲试。
毕竟他们之前也就是用朝廷公示的题目测试过自己的能力,之后哪怕做过一些题目,可和朝廷出题还是有区别的,这马上就要参加科举了,先提前测试一遍,说不定还能测出自己有哪些薄弱项,这样还能赶在科举前多提高点。
虽说这时间剩得是不多了,但是比起不知道的人,他们多少还是可以提高一些的,这提高一点,就能压下不少人了。
随着第一场临时考试结束,这样的说法很快就传开了,一些原本没有参加考试的考生也动心了,哪怕他们对自己很自信,可考试测验一下自己的能力,这显然也不是什么坏事,万一真能找出薄弱项来,赶在科考前发现,这是大喜事啊。
一下子,没有参加考试的考生都想尽办法去询问这次考试的题目,自己试着做一下,甚至在第二批穷困考生进京考试之际,也想跟着一起考一下,因为只是看题目考试的话,一来之前就偶然听别人提过,二来自己做题目,考试的效果也不太好。
最重要的是,他们听人说,科举考试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考,提前参与临时考试,相当于进行了一场模拟考,哪怕题目比起科举要简单一些,可是也多积累了一些经验啊。
参加科举的人都没有过这种考试经验,对于考场也比较陌生,一些人还不知道上了考场后过于紧张会影响到考试结果,可有人却清楚这点。
要是大家都是头一遭参加考试,没有办法,那也没什么说得,可眼看着一些考生可以提前考试,哪怕知道这考试只是测验他们是不是故意占朝廷便宜,可在更大的利益下,还是让不少考生也想要参加这场考试。
负责考试的是礼部的官员,本来觉得负责这考试的任务很是轻松,毕竟只要考生过关,就没有什么事了,最大的问题也不过就是有考生没有通过考试,可要怎么处罚那也是刑部的事了,怎么也想不到居然还有考生会没有考试资格,却还想要考试。
在他们看来,这考试是对朝廷负责了,可对考生而言却有一点羞辱的意味了,以往就算要考校一个人的才识,那也是单独考校,这样大规模的考试还是头一次。
如果只是一两个考生这样表态,礼部官员都不会太在意,可眼看着表态的考生越来越多,而这些考生若是能力够,指不定考完就成了他们的同僚,礼部官员也不好视而不见了,考虑过后只能层层上报。
皇帝收到消息时还以为是之前的那场临时考试出了问题,比如说抓到了舞弊的。
毕竟之前的临时考试,皇帝都以为做好有人考试不合格的心理准备,结果一场考试下来,参考的学子居然都合格了,这固然是好事,可也有些让人不安,怕里面有猫腻,而如今礼部上报来说临时考试的事,反而让皇帝安心了一些。
不过如果是考试出了问题的话,皇帝下意识看了眼一旁的裴清,这考试虽然是礼部主持,可计划安排都是裴清一手准备的,怕是要牵连到裴清。
皇帝觉得裴清毕竟年少,万一出了点纰漏,也很正常,可其他官员就不一定会这样想了。
皇帝正想着要怎么帮裴清说说话,就听礼部侍郎汇报问题:“陛下,京都中赶考的学子们见一些学子参加了临时考试,他们也想要一起考试。”
皇帝原本准备好了说辞顿时堵在喉咙里出不来了,甚至都有些反应不过来,下意识地反问了一句:“此事莫不是搞错了?”
不过一问出来,皇帝就知道自己失言了,这事如果不是真的,礼部侍郎怎么可能会过来汇报。
只是这临时考试居然会闹出这种事来,实在是让皇帝惊讶之余又有些好奇,这考试莫非还是什么好事,不然这学子怎么会闹着也要参加。
礼部侍郎很能理解皇帝为什么会这么问,因为他头一遭知道的时候其实也有些蒙,这临时考试一提出就在礼部引起了纷争,甚至不少人都觉得有这个考试在这,一些心气高的学子怕是会认为这是对他们学识的侮辱,宁可穷着也不愿意接受朝廷的补贴。
后来临时考试没有引起学子的吵闹,他们却还是提着一口气,这口气怕是要等到临时考试彻底结束才能吐出来,谁知道这临时考试考了一次,参考的考生都没有什么意见,反而是没有参考的考生出问题了,争着也要参与考试,就让他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如果多给他们一些时间,礼部还能去调查一番,只是这临时考试组织得很快,他们也没有时间去调查,只能一边赶紧给皇帝汇报,一边再去调查。
“他们要参加考试,有查出是为什么吗?”皇帝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