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即使“三更斋”开放了一部分书籍,也不是每个贫困学子都愿意来的。毕竟好面子,差不多是每个读书人的天性了。

读书人的清高,几乎都刻到骨子里。究其缘由,大概是对介子推抱树而死以及“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宣传和推崇吧。

就连林道安,虽然之前贫困,但也从未来过这里。当然这也跟李夫子家里有藏书而且愿意借给学生有关。

不过也有例外的,也有人不在乎虚名,抓取一切机会汲取知识。在林苏看来,这些人比那些明明贫困却又自命清高的家伙未来要有出息的多。想来魏掌柜也是这么想的。

只是,在这样上进的贫家学子群体里,徐覃似乎依然是个异类。

在他身边五米之内,没有一个学子。而其他人大都聚集在一起,两边泾渭分明。

林苏走上前去,想打个招呼,然而徐覃看书看得很认真,林苏都不好意思出声。

“咳咳。”林苏微微咳嗽了几声,徐覃一动不动,好像没有听见。

林苏只好先在这里转了一圈,有几个学子忍不住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他,不过大部分人都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连林苏走过也没有发现。

在被一个打扰到的学子瞪了一眼后,林苏摸摸鼻子,走到离徐覃较近的位置,随意拿了本陈旧的书看了起来。

这是二十年前的一位翰林学士写的《大学》注解,这位翰林现在成了礼部尚书,新出的经论与早年思想略有不同。

然而在李夫子的填鸭式教育下,三十年来各位翰林的大部分经论他都读过了,当然也包括这本。

他将书放回,在书架上挑了挑,总算找到本没见过的。

《治国要术》。

看了眼作者,阚闽。

阚闽,这不是那个连中三元,却因贪污腐败被抄家的中书令吗?

本朝不设丞相,但中书令位同宰相。

林苏好奇地打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开头便见这句话。

这是一本讲变法的书。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林苏津津有味地看了下去。

这本书分别从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阐述了变法的必要性以及变法的内容,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林苏看到书中说,本朝开国以来对农业征税较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农民生活困苦,甚至没有钱买粮种,以致于要向地主富商借高利贷。于是阚闽提出了“青苗法”,相当于让政府作为银行,以较低的利率贷款给农民,免除他们受高利贷的剥削。另外此间土地兼并严重,“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于是阚闽提出采取……

林苏翻过书页,发现已经到了最后。

原来这本只是上册。

他开始在书架上寻找下册,却怎么也找不到。

好吧,像这种罪官所著的书籍,能留下半本也不错了。

林苏又看向徐覃,也许是手中的书刚好看完了,也许是被林苏看得受不了了,徐覃终于合上了书,林苏趁机靠近,笑着拱手道:

“徐兄,我们又见面了!”

徐覃恍若未闻,将书放回书架,又拿出一本。

“徐兄,你上次为何走的那么匆忙?”

“徐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