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莫莉还挚爱着鲜艳的糖果色。
莫莉为自己找了一个心理医生,埃迪·尼克尔森饰演的男主角乔纳森。
乔纳森试图治好莫莉,在治疗过程中才发现,莫莉的病并不仅是认知错误那么简单,“18岁的莫莉”和“30岁的莫莉”其实都不是主导着身体的人格,莫莉身上还潜伏着一个11岁,自称是candy。
candy和另外两个人格不同,不管18岁的莫莉,还是30岁的莫莉,她们都是莫莉的意识分裂。candy则是一个全新的人格,她有自己从出生到11岁的所有记忆,乔纳森想要治好莫莉的心理疾病,意味着他要“杀死”candy。
candy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儿。
她就想自己的名字一样,甜蜜而惹人怜爱,身为心理医生的乔纳森自己也有一段难以治愈的往事。他想要治好莫莉,心里的伤痛却渐渐被candy治愈,随着治疗的深入,他也得知了莫莉的往事。
莫莉在18岁时曾经怀孕,但她没能留住肚子里的孩子,这导致了莫莉生活的巨变。
她一方面拒绝接受现实,认为自己的人生还停留在18岁,另一方面又分裂出了“candy”这个人格,这是她为自己未出世的孩子取的名字。
安妮要饰演30岁的莫莉,还要饰演18岁的莫莉,更要演11岁的candy!
这个剧本太疯狂了。
埃迪则饰演心理医生乔纳森,一位在治疗中爱上了自己病人的心理医生,可他爱上的,是18岁的莫莉,还是30岁的莫莉?甚至这并不是爱,只是candy的存在,治愈了乔纳森的心理伤痕,让他对candy产生了心理依恋?!
剧本里甚至没有明说!
埃迪要饰演一名医生,他同时也是一个病人,甚至是一个隐藏极深的恋童癖?
这个剧本仿佛有魔性,如果说安妮能靠什么拿奥斯卡,还有比《糖果》更适合的剧本吗?
未婚怀孕又流产,却始终忘不了自己曾经有一个“女儿”的30岁女人莫莉;眷恋自己青春美好,坚持认为自己刚刚满18岁的少女莫莉;不知道自己是人格分裂的产物,拥有完整的成长经历,以为自己是莫莉的女儿的11岁小姑娘candy——这三个角色,可不会靠特效来呈现,30岁、18岁还有11岁,都得靠安妮自己来演!
上一个镜头,她可能是那个30岁还一事无成的莫莉。
下一个镜头,她或许就变成了18岁还憧憬着未来,还能肆意挥洒青春的18岁莫莉。
更可怕是,镜头根本不变换,不剪辑,她要在同一个长镜头里,切换3个不同的人格,让观众看明白这是三个人——演好了,安妮绝对可以凭借此片冲奥,可以封神,演不好,那就是安妮出道一来,最滑稽的一部电影了!
最可怕的就是,观众想:她在干什么?!
------题外话------
晚安,这个剧本设定快把我也人格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