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两天后,安致远将吴志泽带走了, 顾毓铮也和妈妈一起回了于水。

作为众多江南小城市的一员, 于水市里的日子还算平静, 唯一的改变是耿家小四合院里没以前热闹了。

城市在发展, 政府给市里的公家企业划拨了地皮, 一座座职工楼盖好后, 这个院子里的很多老邻居都搬了出去。搬走后的房子当然不会空着,老人走新人来,进城打工的人在不断往里搬。

但是新搬来的感情终究没法和旧的比, 各家各户之间的交情很自然地淡了下来。

不只是邻居的面孔变了,家里的孩子也没以前多了。耿涛顺利考上了燕京的华清大学,并且如他所愿的选择了一个搞理工科研的专业。

而随着他北上报到的行程,耿霜泠也应了当初女儿许诺好的将分店开了过去。

除了他,其他的表兄弟姐妹们的发展也不差,全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现在还没放假,家里没有他们的身影。

耿姿今年才上高一, 可照样天天被五舅妈管着埋头苦读:“家里比你大的都考上了好大学,比你小的还跳级去了国外,你要是不争点气,你妈我的脸都没地放。”

顾毓铮过来的时候是半下午,耿姿还在学校没回来,和退休的大舅二舅打过招呼后没多久,小舅家的耿洲就放学回家了。

这个她重生那年出生的小表弟如今也十岁了, 正是当年耿涛带着她玩的年纪,现在成了附近新一代的孩子王。

外婆摸着顾毓铮的头满脸欣慰:“不求大富大贵,只要你们自己过得舒心就好。”

过得舒心又哪是那么容易的。晚饭后顾毓铮问小舅:“现在有什么打算?”

大人的事本不该一个小孩子来问,但耿征裕性格不讲究,和她关系又好,知道这个侄女懂得多,既然问了也不会像别的大人那样用一句“小孩子别管”来打发。

“能找到项目的话,我想最好是自己出来干。”

谁能想到,好日子才过几年就不行了。私营小厂子的生意起来了,国有厂子的效益却变差了,听说很多都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于水市的领导为此事很是头疼,毕竟全市的老居民户口里,一大半都靠着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养活,即使不能让它们兴盛起来,尽量维持下去也是好的。可是市场经济又岂是那么好操控,就拿耿征裕所在的厂子举例,银行给贷了几次款后,厂子始终没有什么大起色,那些贷来的款项除了维持基本运转就是给厂里职工发基本工资了。

人说“救急不救穷”,这话对银行也是一样。就算是有上面的政策倾斜他们也不会一直把钱往坑里扔。厂里领导现在也愁,银行的款子越来越难批,厂子自己不争气,打不开销路不停产的话损失会更多。可要真停产了,让职工在厂里呆着吃白饭?恶性循环谁都知道耗不起。

领导们急了,纷纷去职工家里做动员,希望多几个人去申请停薪留职。

耿征裕的本事不差,交友也广,如果他想,调动一下工作不算难。可真的要一直这样走下去吗?如今这些公家的企业换到哪家都差不多,就算是现在发展势头还算好的那几家他也提不起兴趣。在大锅里讨饭吃,吃来吃去就那个味。人生那么长,现在还不到四十岁,真的要在这些单位里混吃等死?

“毓铮啊,你现在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了,你帮小舅参谋参谋有什么好做的。”耿征裕玩笑似地反过来问她。这个外甥女不简单,说不定真能带来灵感。心里还是有不甘,他的本事不比小妹差,完全可以学着出来闯一闯。

顾毓铮想了想,“你希望走哪个方向?”小舅的心思她多少了解一些,好几年了一直就没断了自己做生意的想法,之前考虑到要养家没敢真把工作辞了,如今这形势,不辞也挣不来什么好日子,不如拼一把。

耿征裕见她问得认真,也正色起来:“如果可行,还是想往吃食一路上走,就是不知道做哪一种好。”

小舅妈刘亚男道:“普通的饭店不要开了,累死累活不说还不一定能开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