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藏姝 一笑笙箫 8084 字 3个月前

纱帐缓缓垂下, 为榻上熟睡过去的人镀上一层朦胧之色。

长孙蕙补了一片安神香,动作极轻的离开。

厅内灯火未灭,长孙蕙走到厅门口时, 明靖已经在向明玄当面交代全过程。

她步子顿住, 站在门口没进去。

明靖是从景枫口中诈出明媚的消息才赶来利州, 没想到这里时, 明黛和明媚竟在一起。

刺客来的突然, 他平乱后, 便开始着手处理带她们回家的事。

明媚的情况相对简单。

她本就是被迫困于景珖身边, 加上景珖动机不纯,满口谎言,断开反而稳妥。

说到明黛的事时,是明程解释的。

因为秦晁的请求,明程只说那家人救了黛娘, 又逢家中郎君到了适婚年龄, 两人便做了夫妻。

但两人始终身份悬殊,那青年知道真相后, 自知高攀不起,主动断了。

黛娘在利州用的是个不光彩的假身份,假身份合离后,也作了销毁处置, 算是断的干净。

明程说到这里时,明靖起身跪下。

他主动说了楚绪宁的事。

楚绪宁为追查黛娘的事,在利州惹了官司,却是太子搭救,还拨人给他重返利州。

他们在赶往利州的半道遇上,是一同抵达义清县的。

而后他因思虑不周, 让楚绪宁代为处理了黛娘的事。

眼下,无论他们如何为黛娘和媚娘编纂对外的说法,太子和楚家那边也是瞒不住了。

长孙蕙眼一动,走了进去。

眼见她走进来,屋里三个男人纷纷露出紧张之色。

长孙蕙,并不见怒,蹙眉催促:“看着我做什么,继续说。”

明靖看了父亲一眼,明玄冲他点头,示意继续说。

明靖说出了明媚转述明黛的那番话

离皇后和太子远一些,永远不要进宫。还要让所有人知道,当日黛娘是独自遇难。

长孙蕙听到这里时,心头不禁发沉透凉。

黛娘会说那样的话,是因为她清楚自己为何会招来祸事。

命悬一线时,有谁与她在一起,那这个人很有可能从她口中知道些什么。

所以黛娘才要嘱咐媚娘,她们没有在一起,她是独自出意外,死在了不知名的角落。

不止是媚娘,连整个明家也是什么都不知道的。

可她终究无法不清不白作出这番莫名的交代,所以点到即止——不要进宫,离他们远些。

这段时间,明玄一直在暗中调查,已察端倪,若加上黛娘的话,前因后果,都连上了!

明玄的手落在长孙蕙紧握的拳头上。

她眼一动,望向明玄,在他眼中看到了安抚与提醒

只要两个孩子安然无恙,什么事他们都可以接受。

再没什么比她们安稳活着愉快无忧更重要。

长孙蕙没说话,换了明玄开口。

“靖儿,此事上你的确不够谨慎,你母亲也说过你多回。”

“男儿立身处事,总是等到坏事发生,即便再有担当也是枉然。”

明靖有些意外。父亲和母亲的反应,远比他想象的平静。

明玄:“黛娘和媚娘的确还有些尚未解决的威胁和麻烦,倒也不是不可解决。”

明靖眼神一亮:“父亲有对策?”

明玄点头:“接下来的事,我们已经安排妥当。”

“你若真的知错,接下来,就好好护着你妹妹。她们绝不可再与宫中人事沾上关系。”

“无论旁人有什么举动,我们唯一的目的,只是除去所有威胁和麻烦。”

明靖深吸一口气,神色肃然:“是。”

说完话时已是深夜,明靖退出时,长孙蕙忽然出声:“黛娘的那位郎君,是主动提出合离的?”

明靖愣住。母亲一进来,言辞间更多是在问刺客的事,他还以为母亲对其他事并不在意。

明程知他为难,正欲代答,明靖又开口了:“是。”

“那位郎君……素日里的名声不是太好。但是,他对黛娘应是用了心的。”

“黛娘意外忘却前事,未免她多想,再添忧思,我未曾相告此事。”

“他得知情况,亦……愿意成全。”

明玄在旁看着,只见长孙蕙在听到回答后,似松了口气。

长孙蕙:“虽说断了,但未免有不必要的麻烦,你再派人多留心一阵。”

“景家那头尤其要留意。那位郎君主意多的很,不得不防。”

“至于她们出现过的地方,该打点的全都打点好。不要节外生枝。”

明靖:“是。”

……

回房后,明玄问她:“你问这个,是不是担心黛娘对那郎君有情,待恢复记忆,知合离一事未经她同意,会心生怨怼?”

长孙蕙苦笑一下:“你说的是

媚娘吧。”

明玄愣住,不由也笑一下。

这两个孩子,都是认定什么事,就一定会做到的性子。

不同的是,媚娘是依照心情喜好来,黛娘是靠权衡利弊的来。

长孙蕙看向窗外,轻轻叹了一口气。

“我不怕她会心生怨怼,我是怕她会心里难过。”

“今日黛娘睡着后,我点了安魂香,让邹嬷嬷给她看了看身子。”

“寻常人家娶媳妇,哪有养在家里不干活的。遇上不良之人,不知有多少见不得人的折磨。”

“可她身上没有任何异常的伤痕,甚至连手指都只有一层从前习乐留下的薄茧。”

“她在那户人家,应当被养的很好,而她与那郎君,是做了真夫妻的。”

“黛娘这孩子,说她有主见,但有时又过于柔情恋旧。”

“我记得,她刚习乐时,师父曾送她一把胡琵琶。”

“她那时才那么小一只,两条小胳膊甚至抱不住,却每日都用它练习,练到板面都脏了也没想过换新的,断了弦自己续,猪油和香膏都分不清的年纪,固执的要自己养琴。”

“可也不知是哪里出了错,用了几年,琵琶尾部裂了一道口子,她难过的不得了。”

“媚娘见她难过,把自己的琵琶都拿出来给她挑。这孩子,花梨木,檀木,鸡翅木应有尽有,彩绘的,贝雕的,镶玉的各不相同,可黛娘一个也不要。”

“后来,还是师父再来长安,告诉她乐器裂口会影响音色,加之她保养不当,不适合继续再用,她这才舍了旧的,换了新的。”

“无论对事对人,当黛娘认真对待时,就很难改变。”

“只要没到退无可退、忍无可忍的地步,她都不会是主动了断的那个人。”

“但反过来,若对方主动了断,她反而能很快接受。”

明玄了然。

此事是对方主动提的,无论有什么因由,都等于主动放弃她。

即便有朝一日黛娘想起全部,哪怕对那人有几分情意,以她的性格来说,至少不会留恋回头。

即便心中伤怀,时间久了,总有新人愈旧伤。

……

四月下旬,随着一条自东海国而来的船队抵达长安,一个惊天消息炸开。

宁国公府的一双郡主安然无恙的回来了!

很快,完整的说法在长安城内传开

八个月前,两位郡主在前往江州的路上意外受伤。

两位郡主仁孝,唯恐亲长过度担忧伤怀,所以递了书信报平安,按原路程抵达江州。

她们在江州休养两个月后,恰逢昔日授乐恩师大寿,便从江州去了东海国。

东海国一直以来都凭萧氏与乐氏名震大虞,乐氏擅乐更是众所周知。

在大虞,很多钻研乐理的乐师都以能前往东海国修习为荣。

恩师寿宴上,两位郡主因缘际会结识更多名师,竟舍不得离开,索性在东海国修习了四个月。

前前后后加上路程,竟耗去八个月,以至现在才回。

而护送她们回来的,的的确确是东海国的船。

这下,众人在惊诧哗然后,反而不敢多加置喙了。

且不说如今的长安已是谈“明”色变,就说那东海国,是当今圣人都要谨慎对待的地方,朝臣自然不可贸然与之私自往来,稍有不慎被指为别有用心,那可是会祸及全家的。

然而,当年两位郡主拜师,就是圣人亲自牵的线。

此去东海国,是打着尊师重道的旗号,至于留在那里进修习乐理,好像也不能说错。

重要的是,明家接回一双女儿后,当即进宫阐明此事。

圣人完全没有追究的意思,甚至玩笑般说道,找机会必要瞧瞧两位郡主修习后的造诣。

至此,明家女失踪案,在一片和气中落下帷幕。

那些或质疑,或一心想做文章挑事的声音,只能在眼前的大势下暗暗深藏,不敢造次。

……

明黛和明媚踏入家门那刻,整个宁国公府都忙开了。

踏入房内时,明黛闻到了淡淡的熏香味。

是她喜欢的味道。

房内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除了气息清冷些,好像从不曾真正空置。

衣柜里是应季的衣裳,全是素雅的款式。

明黛讲究,但凡外出,归来必要梳洗干净。

澡房热气袅袅,她沐浴出水,换上干净漂亮的衣裙,坐在妆奁前。

巧灵已不在,长孙蕙为她换了一个利落伶俐的丫头,名叫阿福。

阿福记下了大郡主所有喜好,她为明黛擦干头发,梳了一个流云髻。

梳好头发,阿福打开妆奁,瞧一眼她身上淡蓝色的裙子,挑了一支银底嵌蓝晶宝石簪。

“等等。”明黛看着镜中的人影,又看看妆奁里的首饰,伸手一指,“换这个看看。”

阿福顺着看去,不由一愣。

夫人说,大郡主喜素雅,并不爱耀眼浮夸的金饰,可郡主要的,分明是三支一副的小金簪花。

……

崭新气派的新宅刚刚落定,幽静的大宅中,万宝记的掌事等候多时,终于得见主君。

冷清肃静的书房,青年一身白袍,正姿端坐,面前书案铺纸研墨,左手握笔,笔画艰难。

掌事奉上新妆奁:“秦爷,这是新货,店里都还没摆上,东家已为秦爷每样备了一份,请秦爷过目。”

妆奁打开,符合时令的花样小巧别致,都是十分精湛的做工。

青年拿起一副手钏,冷然的目光里,渐渐生出暖柔的笑意,仿佛握的不是冰冷的金器,而是一截纤白的手腕。

……

四月末,明黛终于听说了楚家发生的事情。

明媚亲自转述,叽叽喳喳添油加醋,十分带劲

楚绪宁在利州把持不住自己,强要了个良家女,被告上公堂。

最后以将那女子收房做妾为条件达成和解,如今人已经跟他回了长安。

彼时,长孙蕙正在后院带着两个女儿包粽子。

明黛手中卷着一张粽叶,手劲儿一松,糯米漏出一些。

明媚还在添火:“姐姐,男人都是喜新厌旧,好色花心,不值得为他们伤心!”

话音刚落,明玄端着刚出锅的蒸糕,出现在几步之外,语含警告:“你又胡咧咧什么?”

明媚脖子一凉,缩到母亲身边,拼命摇她袖子。

长孙蕙点了一下她的头,眼神亦是警告,旋即抽走明黛手中的粽叶,冲她笑笑。

“歇一会儿吧,蒸糕要趁热吃。”

明黛微微回神,终是回了一个笑,起身去旁边吃糕。

长孙蕙捏着粽叶,随手将那些撒出来的糯米扫开,也过去吃糕。

夜里,长孙蕙去明黛房中,阿福正在为她泡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