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时琛有些痛心地说道:“你成婚那时朕并不知情,若是朕当年还在京城,定是不会让你下嫁……”
璃月带着哭声说道:“皇命难违,若是当时皇兄还在京城,我定不愿兄长为难。”
当时的先帝,子女众多,女儿对于他来说只是换取政治的筹码。
厉时琛回宫后,探查到关于皇室的资料都十分厌恶。
放任儿子互相残杀,女儿联姻换来表面的政治和平,作为一个皇帝,做尽了荒唐事,诺大的江山差点就要毁于一旦。
如今朝局也维持了表面的平静,底下的波涛汹涌都被厉时琛的铁血手腕震慑了一番,可蛀虫不除,迟早也会毁掉根基。
两兄妹聊了许久,厉时琛拍了拍璃月的肩膀,说:“皇宫永远都是你的家,随时可以回来。”
“璃月谢过兄长。”
在厉时琛回去殿内处理政事时,璃月去拜访了太妃殿的几位太妃娘娘。
厉时琛站在宫殿的最高处,俯瞰整片京城。
“王富贵你说,这藏在黑暗中的触手有多少只呢?”
王富贵不敢回话,看向天子,这话并不是向他一个奴才询问,更多是发自感慨的一句话。
-
科举殿试,皇帝亲临考场,当日便能决出前三甲。
京城一众学子都只是为了今天,保和殿中戒备森严,监考官给每位学子仔细搜了身,严防作弊手段。
谢景玄是会试三甲,家父又是朝中重臣,不少学子都有攀附之心,也有不少人在死死盯着,若是能从中告他一笔参与作弊,那么就能把整个谢家拉下马。
但是这怕是有点难,京城无人不知,谢家公子年少成名,风姿卓绝,文采斐然,是京城众学子之首,为人正直对任何人也以礼相待,若说谢景玄作弊,怕是能一人一口唾液将之喷死。
殿试开始,厉时琛左手撑着脑袋在案桌上补眠,今日作为监考副官的原本是谢相,但谢相为了不落人口舌把副官位置让给了翰林书院的钟大人。
毕竟是自家儿子参与殿试,无论如何做法都有偏颇之疑,干脆把副考官位置让出来。
笔试完毕会有中途的休息时间,然后是策问。
在此期间,考官们会把文章出众的拿出来,让皇上进行定夺。
摆在最上面的便是谢景玄的文章,农商改革法。厉时琛眉头一挑,仔细把整篇文章阅了一遍,也不由感叹一句:谢景玄这小子确实文采出众也当得起这世家公子第一人。
这篇农商改革法,把目前厉时琛遇到的其中一个难题给解决了,农民和商户之间矛盾,贫富悬殊,平民土地使用权利等一些难题都提出了改革的新想法,也列出了几条制度,让厉时琛耳目一新。
除了谢景玄的这篇农商改革法,还有一篇军民鱼水情,这篇文章的作者倒是会拍马屁,知道皇帝陛下从军多年,在文章中严明武将的重要性,也赞叹了军人为国效力等诸多荣耀,接着才开始阐述如何让军人与农民合作,如何与商户合作。
虽然几位考官都此文章说法不一,但不能否认,其中几个小点确实是一条好路子,能为军人正名,也能让军部获得不少便利。
择出了两篇好文章,最后几篇颇有争议最后还是定了下来。
接下来是圣上策问,厉时琛出的题目是:寒门与士族。
这道题就等于是有钱人与穷人,甜和咸的派系,永远争执不休。
谢景玄听到这个题目时,嘴角一抽,有些无奈地看向眼前的天子,他被称为世家第一公子,这是往枪口上撞了。
厉时琛先是点名了他心目中的探花郎作答,回答倒是中规中矩,厉时琛点点头没说话,那位学子是士族出身,有些忐忑地坐下了。
接着是那位写了军民鱼水情的林一凡,虽然纸上一通彩虹屁,面圣时却不如纸上时那么阔然,反而有些畏手畏脚的,不过这位林一凡是寒门出身,家境贫寒,连上京赶考的费用都是由村里集资凑出来的银两让他来到京城赶考。
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不过厉时琛还算满意他的回答。
到了谢景玄这边,反而是侃侃而谈,面圣时也不紧张,反而神采奕奕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