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好友 饭山太瘦生 3736 字 4个月前

55(24)贞和三年,郢州赤丘血墙案案发,十二月,荀靖之杀死周敦平,回到建业领罚。年末代王荀克俊去世。

56(25)贞和四年。三月,上将军房安世入狱,二十八日凌迟处死。四月,第五岐受封宛春侯。陛下举办猎、诗、乐五日之会。六月,高平郡王出为越州刺史。九月十九,北伐。十二月,陛下移驾秋浦。

第224章 戎轩1

崔琬+崔涤=二崔

贞和五年二月廿五,荀靖之收到了北方的军务:关西的线人回报,伪秦再次自乡野间征兵,新召集出一万自备军衣的士兵,向并州行进,调动并州的三千精锐甲兵前往晋州。

晋州东接许朝的雍州,洛阳就处在雍州。

长公主知道消息后,让荀靖之暂时不要去秋浦。北方将有战事,国势动荡,而江表门阀不知安了什么心思€€€€长公主怕自己的外甥到了秋浦,竟是一去无回了。

许朝不缺官员,但是朝中如今再找不出几个像荀靖之这样的宗亲。荀靖之可以不在北方,但他一定不能出事。他得活着,他得为荀家占住本就属于宗室的那部分权力,片刻不能松手。

长公主考虑再三,决定不再扣留崔琬。不如就让崔琬去秋浦面见录公,她希望崔琬能劝动录公放了崔涤,让崔涤护送康贤太子的身体回到建业。

年前,康贤太子从泗州回到建业后,以为秋浦并非帝王可以久居之地,而夫人怀有身孕,便让夫人留在了建业,自己未带家眷,独身去了秋浦。如今,康贤太子的尸身留在了外地€€€€他的妻子、弟弟想要为守他灵,只能守一个空荡荡的灵位。

不该让一位太子死后不得安享香火。

长公主去大护国寺见了崔琬,她对崔琬说,如果卢鸿烈愿意让步,建业一方可以暂时不过问秋浦的事情;录公写矫诏要高平郡王去秋浦,高平郡王不会去秋浦,她不会追究诏书是矫诏。他们各退两步,先守住许朝北边的疆土€€€€要是北方出了事,那江表门阀可就也做不了多久的“江表”“门阀”了。

江表不存,门阀将亡€€€€在外族眼中,江表门阀与许朝同体共命,许朝尊重他们为世家大族,而外族不会尊重他们的这个身份,只会将他们当作许朝的臣子。

伪秦要是吞并了关东,野心就不只会留在北方了。南方不会长久安全下去,天下绝不可能再回南北朝€€€€百年之前南北对峙,那是因为北方崩乱之后,北方诸国长期混战,一直没能力统一北地,因此更无力窥视南方。要知道,许朝一统北方之后,这天下很快也就没有“南朝”之说了。

长公主让崔琬三月初一去秋浦。崔琬听说自己可以离开,向长公主行跪礼,道:“崔琬长谢殿下的厚爱,一定完成殿下交托的事情。”

长公主点了一下头,对他说:“你回去看看你家老宅,一切可都好么?如果宅中短缺了什么,你派人去长公主府告诉我。阿琬,莫使老宅空待主人,你崔家的宅子也建了百十年了,崔氏子弟一代一代居住其中,如今宅主长久不在家中住,宅子竟显得落寞了。把我的信带给录公,告诉他我还肯叫他‘录公’,告诉他,他家宅子也落寞了,他孙子是我女婿,我们终究还有姻亲情分。”

崔琬说:“殿下安心,崔琬一定将信送到。”

“崔琬,”长公主叫了一遍崔琬的名字,叫他的姓时,将语调压得重了一些,她说:“你是南崔,出自宣城裴家。皇嗣的母亲将出自你宣城崔家,不是卢家。宣城在更靠东的地方€€€€建业也好、宣城也好,你要提醒你祖父,皇室的根基在长安,你家的根基在长江下游,长安或长江下游都是宜居之地,久在中游住,是离家远了。”

长公主轻轻叹息了一声,继续对崔琬说:“让你久住在佛寺里,并非我的本愿。”

崔琬礼数周全,他挺直了身体,身姿端正,抬手向长公主行礼,道:“崔琬知道。”他回复长公主说:“人在世间,有万种不得已,殿下对崔琬,情义深厚。录公行事有误,殿下受累了。”

“我听说你近来在寺中抄写经文。”

“是。”崔琬回道。崔琬近来一直住在大护国寺中,不能出去,唯有长公主和日本国使者西园寺清正来看望过他。崔琬以往是个喜欢聚会的人,如今独住,日长无事,为了打发时间,便日日手抄经书€€€€

他现在明白高平郡王困居在高平郡王府时,整日抄写《隆正文英》的滋味了:抄写诗文经书可以静心,如果什么都不做,只空熬时间,那时间就变得太漫长了。

长公主问他:“我倒也知道些佛理,可方便问你抄的是什么经么?”

“崔琬抄《金刚经》,正抄第十八品,佛问须菩提,自己有肉眼否、有天眼否、有慧眼否、有法眼否、有佛眼否。”

长公主说:“是《金刚经》啊。我父皇晚年爱读《金刚经》,亲手注经。我那时被流放南方,困居在潮州,思念父皇时,就请求县令允许我去佛寺一趟,有时他会允许,我就去佛寺,听法师讲《金刚经》……我与父亲相隔千里,竟只能靠经文与父亲维持着联系,我祈愿自己诵经时足够虔诚,使父亲能在读经时知道我的思念。”她说着抬眸看向崔琬,“阿琬,我知道困居的感受,你是好儿郎,我看重你,我不将你久困在这里。”

崔琬微有动容。润物无声,长公主是一个女人,这是她的长处€€€€长公主有一双凌厉的眼睛,她不大爱笑,平时身上总是带着属于天家人的庄严,但是她愿意以高贵的身份说出自己的人之常情,崔琬被她话里的子女情味与对自己的关怀所打动。

他听说高平郡王为长公主送了一卷《宝雨经》,他当然知道那意味什么€€€€面对着长公主,或许他和高平郡王一样,只能爱戴,难以生出憎恨。谁不希望自己能被一位贵人看着双眼,以真情相待呢?

崔琬想起人情琐事,对长公主说:“殿下,我听说阿昙在建业。我在佛寺,偶然听来上香的人说,您见到小翁主了。我去了秋浦,如果舒迟或周家人问起这件事情,我该如何回答?”

“你倒是心细,我竟然忘了这件事情。我是从阿泽那里来的,刚刚看过我的小外孙女,昙娘是个奇女子,把我的小外孙女带回给了我,她是我的恩人。如果有人问你,你就说昙娘将我的外孙女带给了我,是为了让我不要为难周鸾,然后她就去毗陵找周鸾了。”

“是。”

“周家阿鸾也是个有趣的人,他不该是录公的外孙。”长公主感叹了一句,然后对崔琬说:“阿琬既然不久后就要离开建业了,此次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不如在离开之前,陪我散散步吧。我外甥八郎在建业,我知道你们二人是老相识了,我们去他的府里找他,叫他出来歇一歇,和他去水目山上走走。他也略通佛理……可惜阿岐不在,阿岐要是在,那就更好了,若是四个人,正好两两对坐,我们去水目上闲坐清谈,消磨长夜。”

崔琬说:“得殿下相邀,是崔琬的荣幸,崔琬愿意陪伴殿下之侧。不知道宛春侯一向可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