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就是他们的命,没了粮食,甚至可以逼一家子人都去死也不为过。
赵掌柜等到了老里正过来,迫不及待的,张口道:“老里正叔,今日我来,是想再收点粮食,价格就还按照往常的算。”
老里正瞥了一眼,笑道:“村里今年好多人不打算卖粮食,不过你来了,那我就帮掌柜问问去,先说好,我可保不准谁家乐意卖多少。”
这也是人之常情,赵掌柜点点头:“可以。”
当天下午,老里正便让他儿子敲锣打鼓的让每家每户出个人,去村头大柳树底下说事儿。
大柳树地下阴凉无比,偶尔还有风吹过来,在这略显燥热的天气中带来了一丝凉意。
老里正清清嗓子,站在高一点的土堆上头:“镇上赵家粮店的赵掌柜想过来咱们村里收点粮食,大家都寻思寻思。谁家想卖点粮食换铜板用,就考虑考虑,价格就还按以前的来。”
“回家都商量商量,自己个儿寻摸着办吧。”
里正话说完了,村人立刻就讨论起来:“收粮食的,你家卖不?”
“我?估计要卖一点的吧,今年过个好年。”
“你俩也卖啊……我还没想好呢。”
犹豫不决的人们便下意识的将目光放在了顾家。
这几年来,顾家也算的上是兴和村的领头人,尤其是顾老太太,那简直就是成了全村老太太最羡慕的人,家里有钱,住上了大房子,年纪小的娃娃们也都懂事,除了有个不会干活的大孙儿,其他那简直就是完美!
不过么,就按照顾家现在的条件,不会干活也没啥。保不准,人老太太还打算把大孙儿送去读书呢。这些当然是村人的猜测,但这并不影响大家下意识的信奉顾家。
尤其是这犹豫不决的关头。
村人本来就有囤东西的习惯,如今更甚。眼看着顾家对那赵掌柜摇了摇头,没打算卖自己家的粮食,便有许多人立刻倒戈,瞬间就不纠结了。
这还有啥好纠结的?人顾家都不卖,肯定是有人家的道理。既然这粮食卖不卖对他们来说没啥区别,那就学着顾家的,不卖了呗!
总归也是自己家吃的,放不坏!
想通这点,许多人家便离开了大柳树下,还剩寥寥可数的人还在站着。
其中,赫然就有李氏。
李氏眼睛一亮,道:“卖!我家卖!”
本来么,她家里乱七八糟的事就多,赌鬼再怎么说不赌了不赌了,还是会有忍不住的一天。再加上,这段时间他又不知认识了什么狐朋狗友,竟开始进出青楼窑子,每天大吃大喝,在外头欠了不少钱。
这几天,她正发愁呢。无他,一个女子想将家里粮食弄到镇上,再顺利卖给粮店,不被坑到陪嫁赔进去都算好的了,正好这赵掌柜就过来收粮食了,可不就是正好么!
赵掌柜上下打量李氏一眼:“那行,你家准备出多少斤粮食?明日我派人来取。”
李氏早就盘算好,立刻说了个数目,忐忑道:“掌柜的,你看,这家里头确实缺钱,这价格还能再商量商量不?”
对待和她一样的村人,李氏可就从来不这样。只是赵掌柜是镇上人,李氏不自觉的觉得短了人家一头,心知肚明她家那口子在镇上啥也算不上。
赵掌柜倒是也不拒绝,只说:“价格一直都是这样。”
李氏:“……”犹豫再犹豫,还是没能拿出在村里的泼辣无赖气质,喏喏应了一声是。
除了李氏,村里就只有一家将粮食卖的最多,便是如今缺钱的卫家了。
*
天黑之前,赵掌柜在底下几个村子转了一圈,如愿以偿的收到了粮食,带着马夫赶回镇上。
“少,还是少!”翻看手中账本,赵掌柜才发现,清风镇底下几个村子里,就只有兴和村卖的粮食最少。
往前一查,好似也是如此。“奇了怪了,兴和村这些人,怎么一个个的都这么爱囤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