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忙学着高宝儿的样子,照猫画虎地跟这家人一一见礼,并问道。
“敢问老伯贵姓。”
“免贵姓黄。”
“黄?”杨宇一愣,又说道:“听闻,桃花村的村长,就是姓黄的。”
“正是老朽。”
黄村长摸着胡须,自豪地挺了挺胸膛,脸上红光满面的。
杨宇大喜过望,他本来就想找村长套套近乎,咨询一下安家落户的事情,没想到误打误撞的,竟然来到人家家里做客了。黄村长的妻室,黄大娘子热情地招呼道。
“我家正要用晌午饭,两位小郎君若是不嫌弃,留下用一顿便饭罢。”
杨宇有些不好意思,推拒了几次,奈何对方十分热情,便也就答应了下来。几个人围着矮桌,在竹席上盘腿坐下,黄家大郎说道。
“农家饭粗陋,没什么好东西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还请两位小郎君多担待。”
“没有没有,已经很丰盛了!”
桌上的菜色有米粥、大白馒头,两盘绿色的不知道是什么品种的蔬菜,能闻到很浓的葱蒜味道,还有一碗酱色的蒸肉。
自打穿越过来,今天是杨宇第一次看到家常菜,他又是陕西人,看到许久未见的馍真是激动坏了。他抓起一个大馒头咬了一大口,随即皱起眉头,这馒头咋有股怪味?
黄大娘问道:“是不是饭菜不合小郎君的胃口?”
“没有没有。”杨宇忙说道:“只是这馒头跟我以往吃过的,味道不大一样……”
黄大娘笑道:“不过是寻常的蒸饼,怎么好跟馒头比?”
见杨宇一脸茫然,黄大娘只当他是高门大户里的人,分不清这些,便耐心地解释道。
“馒头里是有肉的,那种吃□□贵,我们农户人家,平日里是不常吃的。”
“……啊!我知道了!”
杨宇猛地一拍手,想起来唐朝人称馒头为蒸饼,而称包子则为馒头,这种叫法在现代的南方延续了下来。他在杭州读大学时,有一天早上赖床,就拜托本地室友帮忙买两个馒头回来当早饭,没想到对方给他带回来两个大肉包子,还是带着甜味的。
看到大家都在看自己,杨宇忙笑着打圆场道。
“这蒸饼里有股荤油味,我还当是有肉馅的。”
黄大娘说道:“做蒸饼时是要加些猪膏的,一升面,三合猪膏最佳,只是猪膏难得,不舍得加那许多。”
杨宇点点头,心说还是不加更好吃一些,猪油味馒头油腻腻的,吃进去顶得慌。
古代的官宦大家,用餐时讲究食不言,但在农家就没有那么多规矩,杨宇他们与黄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十分融洽。
--------------------
第6章 江浙沪首富
黄家人得知杨宇和高宝儿是从长安来的,都非常羡慕。此时的长安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华的都市,能去过长安或在这里生活过,是一件十分骄傲的事情。
黄大郎的妻室,人称黄小娘的,性情毫不忸怩,十分飒爽,让杨宇讲一讲长安城的繁华盛景。杨宇一时语塞,他刚穿过去就在马嵬坡,锦绣长安长什么样,他自己都没有亲眼见过。
杨宇不由得又想起自己的过去,前世的自己就那么莫名其妙地挂了,父母得知这个噩耗后,一定非常伤心难过;他参加工作后,总忙着野外作业,很少有时间回去陪伴父母,全都是双胞胎姐姐在照顾,现在自己无法尽孝,照顾父母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姐姐一人肩上;他工作繁忙,却还没做出什么成就,甚至连职称都还没评上;还有,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他一直都没敢出柜,活到三十五岁都是老处男一个。
前世真是处处充满遗憾,可还没等心愿实现,他就被一块半头砖拍到了千年前的大唐。
见杨宇面露悲戚,黄大郎还以为他想起了逃难的事情,忙扯了妻子一把,叫她不要再问。黄小娘面容惭愧地对杨宇微微颔首,以示歉意。
杨宇回过神来,摆了摆手,重新换上一副笑脸,并趁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