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既无水,不若筑堤退水,泄什么洪,保一家一户是一家一户!”

“胡闹!”马监正拿一双小眼不断朝他打眼色。

“这可是抗旨不遵的大罪!何况这几日天晴,全赖殿下奉天祷祀之功,接下来两月你敢拍胸保证无雨?”

牛老道萎了。

这天象瞧着,大雨还在后头。

这时方徵言进言道,“殿下,上游如何,深究无益。

既然陛下已有圣裁,必是集朝堂之力权衡得失,才得出的最佳治水办法。

若江南尸位素餐,不愿为国分忧,臣愿再破治下内圩五处,以解上下之难。”

内圩一旦破圩,县城必然也破,破釜沉舟不过如此。

这招以退为进,逼着孙知府不得不表态。

好家伙,尸位素餐,不愿为国分忧,这帽子太大。

压得小孙瑟瑟发抖。

“不至于不至于。江南虽积贫积弱,但也有拳拳为国之心。

我回去立马安排,立马安排,这一波洪峰,本知府责无旁贷。”

林部长、韦大人向来是筑堤退水,这溃堤放水的活计还是头一次干。

单是心里那道坎就过不去,更别说建言献策了。

唯有赵随风,敢直言不讳。

“你二人若真为国为民,何须唱戏一般争来争去?邀功献媚之徒,最是屁话连篇。”

方邀功&孙献媚:……

随风嘲完,点着皖江地图正色道,“江水防洪,当有三要。

一要上游保土,林木茂盛,泥沙才不下行、淤塞河道;

二要中游蓄水,湖泊广袤,盛水季江养河湖,多余的雨水尽数灌进湖泊,枯水季河湖反哺江水,解沿途干旱灌溉之忧;

三要下游通畅,水网密而不堵,闸开水行如游龙入海,不见分毫凝滞。

诸位对着这百岳山川图,仔细掂量。如今的大宁,做得到几条?”

咳,显然一条也无。

上游因神宗迁都,大兴土木。

单建皇城,就伐尽了川蜀松楠良木,后来国都基建,川蜀无木可伐,又扩张到贵州、湖广。

前十几年,光是运送这些木材,开山、辟路、运输,就从四川、湖广、江西诸省征派更民百万余。

劳民伤财之深,谈何保土?

下游直隶,淮河入江。

累次洪灾以至于泥沙淤塞尚不及清,自顾不暇,哪里有人力财力疏浚河道?

至于中游湖广、江西,祸在圩田。

侵湖围田,古来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