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良夜

禁庭 流鸢长凝 6247 字 2个月前

同日, 德安刚回寝殿复命不久,探子便来了新消息,言说武后下了口谕,将公主禁足紫宸殿。

李治扶额, 喃声自语, “媚娘啊,你可真是寸步不让啊。”

德安也不好多言, 给李治奉上了参汤, “陛下保重身体。”

“德安啊,你这句话说得没有错。”李治端起参汤, 慢慢地喝了一口,“朕还有好些事没有做,这身子确实需要好好保养。”

没过多久,殿外便有宫人求见。

德安出去看了一眼, 那宫人匆匆给德安塞了一封信笺, 便垂首离开了。德安拿着信笺走了进来, 恭敬地呈给了天子。

李治拿着信笺,没有立即翻开,“谁递的信?”

“上官内人的贴身宫婢, 红蕊。”德安如实答话。

李治眉心一皱, 翻开信笺后, 只见上面写了一句话——承君之诺, 担君之忧。

李治想了想,不禁笑了起来。从昨日到现下,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太平身上,想必昨晚上官婉儿回去,也捱了不少罪吧, 不然也不会请了太医去医治。

太平懂事,是一喜,上官婉儿如今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意外之喜。

李治忽然心情大好,对德安道:“德安,把名册拿过来,朕要好好为太平选个驸马。”

“诺。”德安已经好些日子没有看见这样神采奕奕的天子了,他恭敬地将名册拿了过来,恭敬呈上。

李治打开名册,一手拿起朱笔,先将武氏子弟的名字一一勾去。他的公主,必须嫁李氏这边的人,怎能便宜了武氏。

调露元年,裴行俭平定西突厥兵祸,大唐重置安西四镇。同年十月,东突厥有部造反,裴行俭继续领命平叛,功成。大唐于灵州置下六州,安置突厥降户,自此西境战乱暂歇。

边境烽火初平,长安这边却阴云密布。

宫中的二圣知道,太平与婉儿也知道,今年的长安东宫,将会燃起一簇烽火。

太子李贤这半年来,一直与武后母慈子孝,鲜少与武后红脸起争执。群臣大多以为太子终是懂得藏拙避凶,想用明哲保身的法子,与武后比一比天命。毕竟李贤年少,武后已近六十,这样的法子可比真刀真枪的斗个你死我活有用多了。

可对太子而言,武后一日活着,他便笼罩在武后的阴影里一日。之所以蛰伏至今,不过是想让武后放松警惕,静候时机成熟。

“八月。”李贤沉下眸光,等那日一过,他便是大唐的新天子,再也没有谁能凌驾在他的顶上,让他夙夜难安。

“太子殿下。”随侍六信走至东宫主殿门口,怀中抱着一本诗集。

李贤收敛神情,回头看见是内侍六信,笑道:“拿进来吧。”

六信走进了主殿,双手恭敬地将诗集奉上。

李贤接过诗集,挥手示意六信退下。不等六信退出殿门,李贤便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诗集,只见诗文的字里行间,不时有几句簪花小楷的批注。

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

李贤抱着诗集深嗅了一口,墨香味扑鼻而来,是上官大人平日书写用的上好松烟墨。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李贤默念了头一句,目光却落在了边上的批注“妙句”二字上。这大半年来,他与婉儿便以诗文互联,李贤送去的诗文大多是这样深情缠绵的乐府诗文,婉儿每次批注的地方,也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总是李贤想让婉儿细细品读的诗句。

虽说婉儿只是内官,可这半年多来,颇得武后宠爱,是以大家都不再以“上官内人”称呼她,见了她的面,都直接唤一句“上官大人”。这些事传至天子李治那里,李治也只当是一桩小事,选择了不闻不问。

二圣一人不问,另一人偏宠,婉儿在宫中的身份也今非昔比,是以李贤可以直接命内侍传递诗文,婉儿也敢批注了诗文便让内侍带回东宫。

宫中流言因此悄无声息地流传开来,可当事人谁都懒得理,这些流言便变得索然无味,传了几日便如石沉大海,再也无人提及。

公主被武后禁足紫宸殿大半年,近几日闹着要回自己的清晖阁。武后训斥两句,直斥骄纵难改,便将公主打发回了清晖阁。

这些事看似寻常,可在宫里每走一步,皆有所图。

重回清晖阁,太平第一时间借着性子打发了好些个宫人,亲自选了一批这半年来她暗中培植的宫人入阁伺候。再不用在母后的眼皮子底下过日子,太平顿觉舒爽,当晚便寻了个理由,命婉儿来清晖阁讲学。

武后闻知此事,只眉头微微一皱,看向伺候一旁的婉儿,“你想去么?”

婉儿垂首,“臣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