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登基那一日, 改元清平,寓意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从这一年的重阳节开始, 大唐踏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年。
武曌虽说退出了朝堂, 却负责起了太子崇茂与公主长安的教养。别说是朝臣了,就连太平也只能在请安时, 才能瞧见养在武曌身边的两个孩子。
拔擢上来的官员都是务实之人, 加上太平牢牢掌控着南北二衙的禁军兵权,百姓大多爱戴太平, 是以这次皇位更迭并没有掀起什么风浪。朝廷各项事宜很快上了正轨,东宫有了新的詹事,太平便将裴怀清拔擢成了礼部侍郎。
新帝登基,诸事繁杂。太平实在是顾不过来后宫诸事, 便将后宫之事全部交由婉儿打理。臣子们听闻后, 于次日早朝上书, 请求太平收回成命。
太平早就料到这些人会出来说三道四,她坐在龙椅上,安静地听着这些臣子反对的理由。婉儿昨日就说过太平胡闹, 可她实在心疼太平每日辛劳, 只得暂时接下。今日立在龙台之下, 听着臣子们出来陈情, 婉儿只觉愤然,这些人平日待她客客气气,到了这些事上,一个两个都像是腐尸一样,顽固不化。
“自古从未有五品内舍人管理后宫的,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上官婉儿乃太上皇的近侍,理当前往上阳宫,继续伺候太上皇。”
“陛下非要找人打理后宫,英王膝下尚有两位郡主没有出嫁,可暂时交由郡主打理后宫,等长安公主年岁稍长,再……”
官员们说到一半,便瞧见太平缓缓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她不怒不笑,面色上看不出半点情绪。
狄光嗣如今已是户部尚书,与父亲刑部尚书狄仁杰并列一排,他忍不住侧脸低声问道:“阿耶?”
狄仁杰面带微笑,低声道:“郡主都是要嫁人的,陛下一个人确实管不了那么多。”
狄光嗣眨眨眼,懂了父亲话中的深意。
狄仁杰知他没有全部明白,便悄悄地扯了三下狄光嗣的官袍,“稍安勿躁。”说着,他望向了自龙台上走下来的太平,这不过是小事一桩,他相信陛下可以解决妥当。
如若其他臣子不依不饶,狄仁杰已经想好拿什么说辞逼退这些人。
只见太平穿着明黄色的龙袍,负手立于婉儿身侧,徐徐道:“上官婉儿是母皇留给朕的近侍,朕若无端将她打发回去,只怕有人会说朕不孝。”说着,太平故作为难,侧脸看向婉儿,“确实,自古从未有五品内舍人管理后宫的,这是朕的疏忽。”
前一句话堵住了那个官员,下一句话却让奏请的另一个官员暗喜。
“上官婉儿听封。”太平突然声音扬起。
莫说是婉儿,就连臣子们都是一惊。
婉儿很快便回过神来,跪地叩首。
“你伺候母皇多年,执笔诏书从未有过疏漏,历年春闱评点天下士子文章,字字珠玑,为国选取贤士无数。你若是男儿,今日论功行赏,当得起中书令一职。”太平刻意念重“中书令”二字,像是一记拳头砸在那些反对臣子的心房上。
言下之意,婉儿若是男子,太平赏她一个中书令也合情合理。
“既然他们觉得五品内舍人管不得后宫,那朕只有在前朝给你封个官职,以后便只管前朝事……”太平的话没有说话,张柬之便手执笏板走了出来。
“陛下万万不可!”张柬之急忙谏言。大唐接连出现两位女帝,这是无可奈何,可若让女子入了朝堂,那无疑是一场新的变革。
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变革让他们心惊胆战,他们绝对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
“为何不可?”太平明知故问。
张柬之陈情道:“自古至今,从未有女子入朝为官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