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翌日早朝, 与以往不同的是除却文武百官,各地藩王亦在其间。

朝臣心中疑惑,直到帝王到来, 众臣叩首, 便听他淡淡说了一句平身,随后道:“朕长居宫内,近来颇感宫中清冷, 倒是颇为寂寞。”

众臣心下一喜, 忍不住想帝王这个意思,莫不是有立后选秀的打算?

还未等他们说什么, 就听帝王继续道:“昨日寿辰, 见诸位藩王家中子嗣聪颖, 朕心甚慰。”

在列宗亲眉头一蹙,怎么又提到他们了?

陆则琉冕下的眸子环视一周,再次开口:“是以, 朕有意在宫内复设尚书房,留各王世子、公子于京学习, 由朕亲自教导。”

此话一出,朝臣惊骇, 有一老臣连忙出列:“陛下, 太。祖皇帝留有组训, 藩王无召不得入京,陛下若要留诸位公子, 怕是于理不合啊!”

陆则目光轻轻扫去:“他们如今只是孩童, 并非藩王, 又有何不得入京之说。便是等到日后年岁渐长, 再回去继承王位也不迟。”

诸王心中一片讶然, 他们稳定下心神,更多的是思考皇帝此举到底是为何意?

他们自认老老实实,不曾有不臣之心,皇帝缘何要将他们子嗣留在京中,莫不是心存忌惮,要将他们的孩子充当质子?

朝廷上下乱哄哄的,陆则只等他们吵完,继续道:“太。祖遗训,自有道理可言。但我陆氏子孙,皆是天资聪颖,人中龙凤,若是一辈子困顿封地,庸碌无为,实在可惜,有损先祖威名。不如进京入学,日后长成,也好回封地以其所学,为我大雍效力。”

众臣还欲再劝,陆则只是高居上首听着他们的话,最后道:“此事朕意已决,各位卿家若无事要奏,便先退下吧。”

百官闻言,目中忧虑。诸王也是心怀忐忑,心想莫不是当真要将孩子留在京城?

如此想着,早朝散去,百官渐渐远去,诸王正欲离开,却被一旁的小太监所拦住:“各位王爷,陛下有事相商,还请各位王爷随奴才到凌波殿走一趟。”

众人面面相觑,心下都有数怕是为了公子留京一事来的,便纷纷提步,跟了上去。

没人知道他们在凌波殿里谈了什么,只知道诸王出来后神色又是恍惚又是惊喜,到了第二日,圣上再提此事,诸王竟是纷纷同意将子嗣留在京都,仰赖陛下教导。

如此一来,众臣即是不同意,也别无他法。

这毕竟是皇家的事,圣上又心意已决,他们又能如何?

凌波殿内,燕陵秋一手拿着剥好了壳的荔枝放到陆则唇边,一边问:“陛下就这么确定他们会同意?”

陆则张口含住,闻言笑道:“朕又没有逼他们,愿不愿意将孩子留下来,全随他们意愿。再者,能做到这个位置上的都不是傻子,他们若不同意,便只能困囿在封地一辈子;若是同意了,就有可能去冲一冲那至高无上的位置。”

毕竟,帝王言语中隐隐约约暗示的此生不会有子嗣也做不得假,身为皇帝,也不会拿这种事开玩笑。

他们不用多想皇帝到底是有隐疾还是不近女色,只知道,圣上无嗣,那便是他们的机缘了。

又怎能不激动?

唯有一些王爷忍不住哀叹,可惜皇上只要三岁至十岁的孩童,他们的孩子要么小了,要么大了,实在可惜,可惜!

可细细一想,却也不难理解,若是长成的孩童,性情已然定型,长远以来,怕是无益。

帝王避暑,要在行宫待至十月,而诸位藩王,也在这里留至十月。在这期间,陆则时常会让人将诸位公子聚在一起,或是出题考校他们,或是单纯看他们玩乐耍闹。孩子们不知是为何,只知道每次来之前父王母妃都会叮嘱他们好好表现。再加上年龄尚小,长居封地,不明白帝王这个词所蕴含着什么,倒是没那么拘谨。又因陆则本身温和,面对孩童也是颇有耐心,他又总能那处许多新鲜的玩意儿,致使那些孩童都挺喜欢他,每每听到要同皇伯父一同玩耍,都是兴奋不已。

时至十月初,按例要返程回宫。与此同时,陆则也拟定了一份二十一人的名单,这二十一人,便是他这些时日观察,决定要留在京中的孩童。

有些人心中欢喜,有些人因落选难免失落,却也没人能改变的了皇帝的决定。

于是,藩王各自回封地,陆则就带着这二十一名孩童,回了京城。

原本空空荡荡的后宫,因着这些公子的到来,也顿时热闹了不少。

陆则每日除了政务,也多了一件事,便是和燕陵秋一起去尚书房看那些孩童学习成果。他所教导他们的不仅限于四书五经,还有数学天文,甚至是一些基础的化学生物知识,凡是民生所用,皆在教导范围之内。

陆则想要的不仅仅是从这些孩子里面择一位优秀的太子,而是想将他们培养成全方面的人才,哪怕未来专攻一处,也该知晓其他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