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发布会上公布的项目还需落实,姚江没有参与接下来的行程,历中行作为东道主陪郭金猊逛了两天,然后回到新梁现场查看进度、整理资料,二十二号晚上,两人一道回京。
中华考古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由中国考古学会召开,本次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内容上仍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赓续,新梁遗址也在分组研讨之列,但由于还未结束本阶段的发掘,历中行这次不必准备汇报发言。郭金猊说,原本郭恕是被主办方特别邀请,但老爷子说自己这些年都只搞沙发考古,没什么新东西拿得出手,便在回执中婉拒了。
会场巍峨大气,碧瓦直椽,东边正面矗立着十二根石柱,贯通二层露台擎顶大梁,中央悬有一枚国徽。正大门两侧竖起大幅背景板,蓝底白字,“第五届中华考古论坛”“2020·北京”,指导、主办、承办、协办单位联合署名。
历中行进去在签到台签了名,一排大学生年纪的志愿者们举着各专业委员会的引导牌等在一旁,他找了找,扫过“考古年代学”“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等等几个,走到“夏商考古”的牌子前请她带路。
场内布置得简洁朴素,每排长桌上放有矿泉水和蓝底席卡,他在过道上遇到几位曾经共事的学者,稍作寒暄,跟着志愿者找到对应席卡落座。
二十三号整个上午都是开幕式。市领导、学会理事长、国外专家代表依次致辞,接着是文物局、社科院领导讲话,每人十来分钟,全部讲完便用去了一个多小时。这一般是为期三四天的日程里最令人百无聊赖的一小时,台下媒体闪光灯频现,历中行打开笔记本写了个标题,然后开始转笔。
水性笔是论坛派发,笔杆上打着主题Logo,手感很轻,他转得流畅,每圈几乎没有停顿,没一会儿,身侧年纪相仿的同侪仿佛被他传染,也开始无意识地拨动手指,笔帽转一圈在桌面顿一下,显然不太熟练。
历中行看了眼他的席卡,这位马教授转了几下就马失前蹄,眼看那支笔往桌下飞去,他伸手接了一把,正好抓住,抬起头来对人笑笑,把笔放回他手边的桌面。
看正脸,马教授应该大他五六岁,山根高,鼻子略带鹰钩,在面相中添了几丝锐利,此时表情有些尴尬,压着声音道声谢,余光瞥到桌上历中行的名字,目光又顿了顿。
上午的汇报发言结束,午休到下午两点,各组进入分会场进行持续一天半的研讨。徐怀同徐主任是夏商考古的组长,除了组织记录和收发论文的行政工作,还为研讨内容提纲掣领。历中行手中的市监局商墓,此前在清除积水的过程中发现了比墓葬年代更早的陶质排水管道,这一发现被拿出来与平粮台城址做横向比较,经过大家讨论,认为平粮台的排水系统仍是迄今最早。
新梁遗址排在了第二天的尾声,历中行汇集的嵩山文化圈各遗址出土粮食分析报告、环境背景分析报告,进一步证明了二里头发掘中提出的,距今4000年前后,中华文明诞生前夕,中原地区曾经历过一个异常洪水频发的时期,即4k aBP event(距今4千年前气候事件)。
新梁曾经的双圻河水面,比现在的圻河高出约5至10米,遍地汪洋。
“这场大洪水范围广、时间长,显著地影响了人类活动。”历中行抬了抬手腕,切入下一张幻灯片,表格中有两条醒目的纵向蓝红线条,Y轴为年代,“蓝色是基于HZ-1剖面孢粉重建的人类影响指数,红色是谷物禾本科百分比。”
从新梁与二里头的联系出发,徐怀同提出,二里头人可能是来自东南方的新梁移民。
由此又有人认为,正是这次气候事件让不同聚落的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定居地,促进了部族的流动和融合,让早期的“多元一体”格局进入夏王朝。
有人提出,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或许是在大洪水之后,进行排干和改造广阔湿地的工作。新梁人恰好处在稻作和旱作农业的杂糅地带,他们将稻作农业发展到了二里头。
随之而来的推测——新梁遗址或可归为夏朝早期都城。
早在论坛之前,他和老陈已经听到“夏启之居”这个名头的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