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正文线番外7

李玹对李懋这一支的不留情面, 以及不承认李懋祖孙三人的皇帝身份,甚至将其宗室除名的举动,如同将一块巨石扔进水中, 在一众朝臣心中掀起涛浪, 使朝堂也一阵不安宁。

有李懋朝的旧臣心中惴惴,担心李玹是在清算、复仇;有耿直的儒生文士, 劝李玹不必如此不留情面, 以免在史书上留下不好的名声;也有如魏太傅等, 清楚李玹已经忍耐多久了的人, 只叹息一声,没有多言。

也有一些李玹的心腹,劝他要杀李懋, 直接杀了就是, 甚至千刀万剐都行,但何必昭告天下, 让人看出他是在报仇。万一有人觉得他睚眦必报, 影响贤名, 不太妥当。

李玹对此劝说,一概无视。

倒是李禅秀, 不小心看到几封这样的折子,想了想, 拿着折子去见李玹。

李玹见他来, 手中还拿着折子,料到他要说什么,笑道:“是来安慰阿爹?放心, 决定这么做时, 就料到会有人非议, 那些话,阿爹没放在心上。”

李禅秀觉得也是,可还是坐到他身旁,握着折子说:“我听说,百姓听闻李懋被废为庶人,畏罪自裁,都十分高兴呢。”

一些文士考虑到李玹的身后名,有此担忧,也正常。

但胡人打来时,他们或是南渡,或是隐居避祸,怎如真正受苦的百姓明白,李懋和他的儿孙们作下了何等的恶。

况且,李懋犯下如此多的罪行,只因他当年夺位成功,当了几十年皇帝,就替他遮掩,还给他谥号、庙号,这实在是不公平,天下没有这样不讲道理的事。

若如今登上帝位的是李懋的后人,替他遮掩也就罢了。但他和父亲可不是,就该将这祖孙一家的罪行公之天下。

至于后世,至少他继承皇位后,不会允许任何人恢复李懋皇帝尊号。将来他要选继承人,第一个前提也是对方必须继承他和父亲的理念,绝不能给李懋这一家翻案。

至于几百年后,甚至千百年后,那就让历史去评说吧。

何况——

“阿爹,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如今百姓都说好,朝中那些个别反对声音,也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想法罢了。况且贤明并非是对恶人手下留情,只要阿爹能治理好这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开创太平盛世,历史不会因为阿爹杀一个李懋,就否定您的功绩。”

尤其李懋还是该杀之人,杀就杀了。

李玹轻笑,转头看他:“所以你这些天跟裴椹一起忙里忙外,就是去查探百姓想法?”

“这不是体察民情嘛。”李禅秀道,又说,“对了,裴椹也支持阿爹的做法。还有晋王府,听说王叔得知李懋被废、自裁,也欢天喜地,王叔的养父母更是差点放鞭炮庆祝。”

他说的晋王,就是李舸的父亲。

当年李舸和李禅秀相认后,被李玹封为晋王世子,昭告天下。

起初李舸的父亲母亲和祖父母还小心谨慎,不敢露面。后来见李玹渐渐统一天下,李舸也和董远一起在军中立功,屡被提拔,这一家才终于敢到洛阳相认。

原来李舸的父亲曾无意间听养父母私下说起自己身世,那时还年少天真的他,曾想过到洛阳寻亲。

毕竟当时李玹还是太子,虽然养父母说他父母是被当时的皇帝李懋害死,但他一度疑惑:李懋既然是为了夺皇位,才害死他父母,为何后来还立李玹为太子。

他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不明不白,浑浑噩噩过一生。就算不去洛阳认亲,他起码也要找到李玹,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养父母阻止,他偷偷攒了些盘缠后,就独自上路。结果还没到洛阳,就听闻李玹“谋反”被抓的惨烈之事,吓得他掉头就回东南,再也不敢轻言到洛阳寻亲。

后来也是先得知李舸被封晋王世子,一家人悄悄到洛阳,几经试探确定,才敢露面。

李玹当时亲自确认他们身份后,便封这位堂弟为晋王,其妻子为晋王妃,连带他的养父母,也就是当年晋王妃的那对仆从,也被嘉奖。

只是晋王到底被养父母养成了散漫、豁达的性子,哪怕儿子都已经成年,他也仍不怎么着调。

加之他文不成、武不就,只在造船上有些天分,便在工部领了闲职,平时逗鸟遛狗,倒是和燕王很聊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