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前世番外2

被风吹动的车帘很快落下, 挡住了目光。

但那惊鸿一瞥,却深深印在裴椹眼底,以至于此后余生, 都反复回味。

只是彼时的裴椹还没意识到心中意动, 就因吹进车内的寒风一阵闷咳。

他抬手捂住唇,一阵闷咳后, 已是有些脱力, 心跳的加快似乎也有了解释。

缓过神后, 才得知那少年已经被人按跪在车边——其实按年龄算, 对方已经十九。只是裴椹觉得他看着比实际年龄小许多,应是一路吃苦的原因,整个人苍白瘦弱, 分明还是少年模样。

裴椹想到那位曾被圈禁的太子李玹, 当年也是光风霁月般的人,不过二十年纪时, 便代天子南巡, 平定西南乱局, 造福万千百姓。

那样一个清风朗月的人,却落得那般下场, 实在令人唏嘘。若李玹没被圈禁,作为他的儿子, 眼前的少年也该是金尊玉贵地长大, 而非此刻这般狼狈、流离失所。

又或者,当年李玹成功继承皇位,这位如今说不定也是太子……

想到这, 不免又想到来边界前, 新帝李桢交代的那番话。

如对方所言, 正是自己的祖父帮李懋夺了皇位,李玹和他的儿子才会有如今遭遇。

裴椹心底怜悯之余,很快又升起愧疚。

他又闷咳了数声,缓过气后,声音沙哑吩咐车旁心腹,将车外的少年扶起,先送到馆驿休息。

方才道出少年身份的官员大为不解,正要说什么,却被裴椹的手下捂住嘴带走。

对方是李桢派来的眼线,原本今日出行,裴椹没告知对方。也不知对方是如何知晓,中途竟又跑来。

.

将少年送到馆驿后,裴椹一时没想好该如何处置。

押送给李桢定然不行,但对方如今孤身一身,身边只有一个比他年纪还小的随从,乱世之中,亦不好就这么放对方离开,免得万一再被李桢的人抓住。

但将人一直带在身边,也是不妥。他身边眼线众多,此事早晚会被李桢知晓。

再者,那少年若知道他是裴椹,说不定会如李桢所言,深恨他,他又何必上前招人心厌?

也是因此,虽将人送到馆驿,裴椹却是一面也没露过。

黄昏,他独自坐在书房,看有关少年的资料——是临来前,李桢命人给他的。

只是之前并不打算帮李桢抓人,也就草草扫一眼。此刻坐在烛火旁,仔仔细细读着卷上文字,少年的清隽眉眼又似在文字上浮现。

此时他方知,原来对方叫李禅秀——禅秀,禅秀,他下意识在口中复念,想起李玹被圈禁那些年开始修佛,“禅”字与佛有关,或许就是因此而来。

“秀”字,秀美如玉,定是饱含了李玹对儿子的爱惜。

自然,此时的裴椹不置,李玹起初给李禅秀取的名字是神秀,取神奇秀美、聪明俊秀之意。①

但因神秀是开创北禅宗的高僧法号②,又因李禅秀幼时身体病弱,怕他压不住此名,也担心李懋看出自己的“野心”,才改为禅秀。

看完卷宗,裴椹仍拿不定主意,该如何安顿李禅秀。

他的住处距离驿站不远,推开窗,便能看到不远处的驿站屋顶。

许是之前听郎中的话,不见风地养病养了数天,实在太闷。又或是下午回来用了药后,身体好转些许的缘故,他忽然想到外面走走。

.

驿站位于四通八达的路口,逃难的人多经过此处。又因附近有大周军队驻扎,一些住不起店的逃难百姓便在附近野宿。

时至黄昏之际,暮色低笼。

道路两旁,一些哀哭的百姓烧着纸钱,祭奠在战乱中失去的亲人。

因为流离失所,死去的人被就地埋葬,更悲惨的是无人收骨。活下来的人继续逃难,亦不知何时能再回去,有条件的人,只能这样在路边烧些纸钱,期盼逝去的亲人在阴间能收到。没条件的人,已是自顾不暇,看着别人烧纸钱,呆呆怔怔,然后忍不住也跟着落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