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承乾帝还在时, 因为害怕文人们闹事,对办学堂不积极。李熙属意多办学堂,可这也要钱, 再加上朝中现在还有很多反对办学的声音, 闹得李熙也不敢太冒进。
李熙想找到和他想法一样的人, 毕竟他只有一双手, 做不到事必躬亲, 就算平日表现得再强硬, 假如颁布下去的诏令不得落实, 也是一纸空文。
文道方才答得好,李熙对他寄予厚望, 特意喊他上前坐,待说出问题后,便满含期待地看向文道。
谁知文道却不开口了。
文道似乎确如他自己所言, 不善与人辩驳,也对制定政策不感兴趣, 只爱在方案确定后,着手解决上面抛给他的种种难题, 确保一切能顺利进行。
换句话言之,文道似乎觉着这学堂办也成,不办也成, 实在与他无关。
真可惜,原本还盼着今天会有个能言善辩的,替他舌战群儒。李熙有些失望地想:亏他特意将那几个反对办学的大臣也带了来,想让他们在此多受熏陶。
结果……结果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当然了, 倒也不是连一个站起来答话的都没有。李熙这边话音落下,便有几人出声回答他, 只不过多半都被他带来那几个大臣厉声斥责,有理有据的驳回去。
臣子们不想办学的理由倒都很简单。
首先是觉着懂得多的人是非多,定不肯安贫乐道。
再就是想不通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教贱民读书,认为他们只要能掌握好耕种纺织的本事就行了,书本晦涩难懂,许多人终其一生钻研此道,都研究的一塌糊涂,又岂能要求寻常百姓也习得?
其中有个胆子最大的山羊胡,见李熙不阻拦,甚至直接言辞犀利的反问阶下一书生,声色俱厉道:“你别忘了,你现在之所以能站在此处,是因你家还算富有,因你能读书。但若以你所言,长澹日后遍地学堂,人人都想考功名,你觉得你还能争得过,你觉得你家儿孙能争得过?”
话落,很快便有另一位胡子更长些的考官附和这个山羊胡,笑吟吟的为其打圆场道:“是啊是啊,各人有各人的命罢了,对于一群乡野村夫,无知妇人而言,会读书实在没什么用,他们每日劳作已经很累,何必还让他们承受这辛苦,不妨就放他们呼呼大睡去。”
顿了顿,长胡子考官又很和蔼的抬手一指那考生,循循善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