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舌战

千岁 池崖 4069 字 2个月前

葛宁听后松了口气, 本能就想坐下。

但转念又一想,既是天意让他起身,他还有什么理由退缩?

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 葛宁的脸越来越红, 却依然僵硬的站着。

“这位大人, 学生以为……学生以为, 您所言不对。”葛宁朝长胡子考官拜道, 将头垂得低低的, 以致视线中只有他自己的鞋尖。

“您方才言, 读书于寻常百姓无用,只会使他们更辛苦, 学生以为不然。”

顿了顿,似是在思索:

“依学生所见,先人既造文字, 又将毕生所学汇于书本,便是要传承——”

话音未落, 便被方才那位态度还算和善的长胡子考官打断。

这考官姓于,也曾出身书香世家, 如今是个很有学问的翰林,平日言辞虽温和,收学生时却最看天资。

于翰林的眼睛长在头顶上, 总觉得穷乡僻壤出刁民,山野村夫不能教化,夏虫不可语冰,因此非常反对朝廷出钱在乡间办学堂, 认为那些人学不好,若强行教导, 只会亵渎曲解他的书本,变得更加得理不饶人。

于翰林认为葛宁现在的想法是大言不惭,是同他年轻时一样的少不更事。他见葛宁座位靠前,便猜到葛宁的会试成绩还不错,再加上平素鲜少有后辈敢这样驳斥他,就忽然起兴,要与葛宁痛快的辩上一辩。

“这位小友,传承二字何其重,有你们这些才华横溢的后辈便够了,于坊间白丁何干。”

刹那间,于翰林从座位上起身的动作,使殿内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就连坐在龙椅上的李熙也倾身向前,聚精会神地听。

“老夫虽不知你姓甚名谁,但见你今日坐在这,便斗胆猜测,你一定不会是个在山野乡间长大的孩子,故而你大约不知。”

“你或许以为老夫天生便是如此,但在老夫像你这个年纪时,若说办学堂,老夫其实比你更着急,也真的孤身一人去过乡间。”

“还记得那是四十几年前,老夫也曾像你一样,为了昭庆皇帝的一道旨意,踌躇满志,满腔热血。可当老夫真的去到了那里,方才发觉什么是人各有志,什么是朽木不可雕——孩子啊,你以为那些乡野之人会乖乖听从你的教诲么?不,你想错了,他们压根就不愿听,也压根就不想再读书,他们是一群懒惰愚蠢的人,于他们而言,你每日教他们识一个字,还不如给他们发一只鸡来得更实在,他们之中出不了圣贤,任你如何呕心沥血,也是白费心机。”

在当朝的这些翰林中,于翰林年纪最大,学问仅仅只次于杨思贤,又是年轻时唯一一个真下过乡的人,因此在办学这件事情上,平日只要有他开口,其他人往往都不知该怎么驳。

今天也是同样。于翰林的这番话,令在场之人纷纷想起昭庆皇帝的那一纸诏书,那诏书令长澹停滞了近五年的时间,更曾数次掀起叛乱。

一阵寂静,葛宁也有好久没开口。

然而,就在大家认为葛宁也会被于翰林说服,并像前面几位考生那样悻悻坐下的时候,葛宁却只是沉默着把头垂得更低 ,但没有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