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乘风面圣后没几日, 他培育出新粮种,靖元帝要嘉赏他的消息便在朝中传遍了。
翰林院的人作为天子近臣,消息十分灵通。刘文锦和叶丛听到风声后, 连忙同宁乘风说了。
“陛下已经召见中书舍人, 命他起草诏令, 给你论功行赏了,现在翰林院的人都知道这事儿了。”刘文锦对着宁乘风道。
叶丛兴高采烈, 与有荣焉:“同咱们一起进翰林院那几个人, 从前总在背后挤兑你。没想到你即便去了工部屯田司,也比他们厉害。我看他们今日脸色十分难看,想来以后再不敢嘲讽你了。”
刘文锦摇了摇头,“‘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那几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不会因为宁兄这次立了功便幡然醒悟。那个徐思齐在府学时便同宁兄过不去, 有他在中间搬弄是非,那些人怕是很难安分下来。”
翰林院那几人的行径宁乘风已经习惯了,并未放在心上。那些宵小之辈奈何不了他,也只能在背后嚼嚼舌根子,宁乘风一向懒得搭理他们。
倒是靖元帝要给他论功行赏这事儿, 让宁乘风有些诧异。
那日靖元帝虽然应允了他的“红薯推广计划”, 但言语之间对他的态度却不冷不热的,看不出有多赏识。
粮种事关重大, 培育出新粮种被赐赏倒不怎么稀奇。但宁乘风以为靖元帝要等种植红薯的效果出来后,才会给他行赏, 没想到这事儿这么快就提上议程了。
宁乘风考科举、当官都有些私心, 他这样做既是为了庇佑家人, 也是为了能施展所长,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但唯独在推广红薯种植这事儿上,他是一片赤诚,只为了大楚的百姓能不再挨饿。
虽然不求回报,但这种付出被认可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刘叶二人的消息隔日便得到了印证。
宁乘风这日第一次参加了早朝。靖元帝当着文武百官,嘉奖了他和殷子晋。他们二人各被赏了白银三百两,布帛二十匹,字画二副。
宁乘风和殷子晋这些东西加起来,也比不上岳茗受赏时的一半。靖元帝赏岳茗时,拿的是他私库里的东西,赏宁乘风和殷子晋却是走的国库。这些东西的意义要大于它本身的价值。
因为见识过岳茗受赏时的“盛大场面”,宁乘风这次被靖元帝当朝嘉赏,也颇有些宠辱不惊的气度了。
同他不一样,殷子晋被赏之后大受鼓舞,喜不自禁,回到屯田司后还一脸兴奋。
“圣上说了,若红薯在大楚推广开后,产量真能达到亩产两千斤,还要另给咱们论功行赏,咱们一定要把这事儿办好了!”
屯田司这些年声名狼藉,在朝中是一点儿地位都没有了。不说平级的官吏们,便是比他们品阶还要低的官员,也看不起他们。大家都受了不少委屈。
不仅是殷子晋,屯田司下头的其余官吏这次也是欢欣鼓舞、扬眉吐气。
沉寂这么多年后,终于做出一件大事儿,让朝野内外的人都对他们刮目相看了。宁乘风和殷子晋还各掏了一百两银子,分给了参与红薯种植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