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乘风虽然没升官, 但殷子晋升侍郎后,屯田郎中一职便空了出来。朝廷没再安排人来就职,所以宁乘风现在是屯田司最有话语权的人了。
殷子晋从前便十分信任他, 如今占了他的好处, 给他的自主权就更大了, 现在整个屯田司都听宁乘风的指挥。
如今田地和经费都有了,宁乘风已经摩拳擦掌, 准备大展拳脚了。
屯田之策, 不能光靠种红薯。红薯这类高产的农作物,主要是为了解决百姓饿肚子的问题。宁乘风希望,大楚的百姓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所以除了红薯, 还得将其他农作物的产量也提高一些。
这里没有农药,也没有化学肥料。但通过改良种子、推广优良品种、科学轮作等方式也能提高粮食产量。除此之外还能通过农具改良, 兴修水利工程, 来减轻农户们的劳动压力。
但所有的农耕之法,都得因地制宜。只有在了解土地、气候等各种影响农作物生长因素的情况下,才能制定出最合理的耕作策略。
宁乘风初来屯田司时,便将近几年屯田司外放官吏的述职报告都看了一遍,就是为了了解那些地方的土地情况。前些日子, 他又给屯田司的所有地方官都发了公文, 让他们将所在地的耕种情况、气候条件、各类作物的收成,都整理出来, 详细的报告给自己。
其实能去实地考察才是最好的,但大楚地广, 交通也不如现代方便, 若真要自己过去, 一年也跑不了几个地方。宁乘风只得退而求其次,通过各地官吏,了解那些地方的农业情况。
除了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屯田司还急需农业方面的人才,光有宁乘风一个是不够的。
像果树的嫁接、农具的改良、农业灌溉工程的修建,宁乘风也是一知半解的。若能在民间网罗到这样的能人异士,那定然能助宁乘风一臂之力,让他轻松许多。
宁乘风给下面的各地方官吏发公文时,也特意注明了,让他们留意当地有没有这样的人才。若有,屯田司愿意高价雇佣他们。为了鼓励这些官吏去寻找人才,宁乘风还承诺了,举荐人才成功的人都能得到屯田司的奖励。
他将奖金的金额也设置得比较高,根据人才级别各不一样,最高的能达到上千两。
那些官吏们每月最高也就几十两俸禄,宁乘风不愁他们见了这奖金不心动。
另外,托宁二哥寻找新作物的事儿,也未停下来。虽然已经有了红薯,但若能再寻到新的作物,宁乘风也不嫌多。这事儿他也在公文上提了一嘴,让外头那些官吏都留意一下,若能找到,也有重赏。
屯田司外放的那些官吏都在宁乘风的调动下忙活起来了,京里这些人自然也没闲着。
屯田司的公田收回来了,宁乘风这几日将这五百亩公田明年的规划都列出来了。这些地被他分为了三部分,一部分用来种红薯,一部分留着做农业研究,其余的便根据土壤条件,各种一些适宜的农作物。
因为种薯不够,所以只划了二十亩地来种红薯。其中十亩明年开春便能种了,另外十亩还得等第一茬的红薯苗长长了,用剪枝扦插的方式移栽。等红薯多了,还得再扩大种植。不仅要给京里和其他地方提供种薯,还要卖一些给山云坊。
除了种红薯和做研究的那些田地,其余的公田宁乘风也没有将它们租出去,而是选择雇佣农户来耕作。虽然这样要麻烦一些,但他能自由选择要种植的作物,还能随时调整,实验各种农作物用不同轮作方式的收成。
另外,屯田司那些没怎么下过地的官吏,也能在这里体验一下农耕之苦。
宁乘风始终觉得,制定屯田之策的人,至少应该是下过地,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都了解清楚的人。屯田司京中这些官吏,都收到了宁乘风的学习任务。他们不仅要在两个月内看完宁乘风列出的农学类书籍,还要根据之前的资料,了解各地耕种条件的差异,明年他们还要亲自下田种地。
屯田司的官员们从前也有许多琐事要处理,但还真未像现在这样忙碌过。从前的公务都是按部就班地做就可以了,现在却需要极大地主动性,他们得自己学习提高,遇到不懂的,还得去找外头的农户请教。
虽然忙碌,但大家没有一个人开口抱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