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红薯在京中的紧俏行情, 宁乘风又给他二哥写了封信,让他考虑一下,明要不要再开个红薯厂子, 做红薯粉和红薯干。
虽然屯田司明年能产出二十亩地、预计六万斤左右的红薯。但从京里的气候条件来看, 这些红薯预计最早也要七月才能成熟了。收获之后, 能投入市场售卖的也比较少,因为还要分与其他府城做种薯。
湘江府城在南方, 气候更温暖一些, 红薯也生长得快一些。过完年便能开始育苗了,预计五六月红薯便能收获了。
湘江知府那一百斤红薯,能种一亩,收三千斤左右。屯田司还派了两个小吏过去, 如果顺利的话,他们应当会用红薯藤插扦的方式, 再扩种一亩地。这样湘江府城六月时, 便能收获六千斤红薯了。
湘江知府人长得像个刚正不阿的莽汉,实际上在人情世故上十分老练。宁家村毕竟是宁乘风的家乡,想必红薯收货后,宁家村能拿到第一批种薯。
宁成安完全可以利用南北方的时间差,赚一笔银子。
红薯粉和红薯干的制作方式, 宁乘风也随信附上了, 他还建议宁成安,将平菇酱菜同红薯粉组合起来, 做成类似现代方便面那样的吃食,卖给那些经常赶路的行商, 或者赴考的书生都不错。
给宁成安说完生意上的事儿后, 宁乘风又问了问家里的情况。
前些日子宁家才来了信, 信里说王英的身子提前发动,把宁家人都吓得不轻。好在最后母子平安,生了个小哥儿。如今宁家孙辈小哥儿、小姑娘、小子都有了,刘桂花十分高兴,但又开始操心起宁乘风和岳茗的子嗣,还有星、云两个小哥儿的亲事了。
宁乘风和岳茗成婚也有五六年了,小两口感情那么好,岳茗的肚子却一直没动静,她当娘的哪能不担心?不过这事儿她即便忧虑得紧,也不好说得太明白,怕给岳茗压力。
刘桂花只在信里旁敲侧击地提了一嘴,岳茗压根没看懂。
但说起两个小哥儿的婚事,刘桂花就没那么含蓄了。
过了年云哥儿便十九岁了,星哥儿也十七岁了,这两人都成了刘桂花眼里的大龄剩哥儿。宁家村附近十里八乡都少有这么大还不议亲的哥儿,她能不着急吗?
刘桂花让岳茗替两个小哥儿寻摸寻摸。她交待岳茗,不用找那家世太好的,只要有那年纪相当,品性敦厚的后生,便去仔细打探一番。若是家世清白,家中父母都还仁厚,便十分不错了。
岳茗虽不觉得两位弟弟是大龄剩哥儿,但刘桂花的话,他还是十分重视的,当日便找两个小哥儿问了他们的意思。
但那会儿云哥儿一心忙活山云小馆的事儿,星哥儿也忙着他自己的绣坊,两位小哥儿都抽不出空,于是这事儿便推后了。
前日长公主过来,也问起了这事儿。长公主提议,让岳茗办个宴会,到时候她邀几个家世相当的夫人携着她们家里的儿郎过来,两位小哥儿可以同那些公子接触接触,若是有那合心意的,双方再细谈。
岳茗一听,这法子不错,于是便应下了。
再过一个月便要过年了,过完年没多久便是花朝节了。岳茗办个赏花宴,由长公主发帖子,那些人一瞧便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前头回信时宁乘风便劝慰了几句,这次给宁成安写信,宁乘风又特意在信里说明了此事,好让刘桂花放心。
--
一个月的时间,眨眼间便过去了。
腊月二十八,朝廷便“封印休假”了。这次的假期有一个月,宁乘风又能松快一下了。
因为时间不够,刘文锦和叶丛他们也未回乡,都留在京里,这次要和宁乘风他们一起过年了。
封印那日,宁乘风邀了屯田司的同僚、下属,还有刘文锦他们,去山云小馆大吃了一顿。休假前的这一个月十分忙碌,宁乘风好久未来山云小馆了,这次过来,他还见到了一个长得有几分像岳茗的伶人。
回去后同岳茗说起此事,岳茗不怎么意外的样子。
“他叫洛青,来山云小馆好久了。”
宁乘风只是随口一说,也并未将这人放在心上。没想到后头还因为这个洛青,引起了一些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