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豌豆汤米干

彻夜难眠。

这都是什么事。

次日早晨,贺乙醒来,东厢房传来些许吵杂的声音,但很快便平息了,随后又响起了大门开阖的声音。

贺乙估摸大伯那边有人出门了。

昨晚大伯娘说要找里长,但不一时便独自一人扑回来哭着喊着她的杰儿了。想必大晚上的,她也不能够真去邻村找里长过来,指不定现下才是真出门找人了。

而待贺乙起床到天井打水洗漱,发现东厢房门户紧闭,影都没见着一个。

贺乙乐得自在,到厨房绕了一圈,灶台摸着还有点余温,应是开过火了。但毫不意外地,啥也没给他留。

他干脆去柴房拿点柴,烧桶热水冲个澡。其实昨天夜里他就想洗了,但那时天色太暗,怕给自己折腾着凉了,才作罢。待他畅快地洗了个热水澡,去拿衣服时,不由得又忆起那两套被烧没了的衣服,多少有点恼火。但没法,暂时只能先穿着原来这套了。

因未及弱冠之年,无须绾髻,贺乙简单扎了个马尾,便带上自己屋里藏的文钱,出门觅食去了。

……

巳时,村里该上工的上工,该整田的整田,村道上往来的人很少,唯独村口的小吃车有三两人围着,显得还有那么些人气。

其实除了货郎、油坊、豆腐坊一类的,村民基本不会在村里摆摊做生意。毕竟村里人多是自给自足、邻里互助,而村里富裕人家又特别少,有点本事的都去镇上或是县城了,因而舍得花钱来买吃食的,是少之又少。

村里生意不好做,但进镇的路还未解封,刘大娘到不了镇上去,帮家里干了好几日,囤积的活儿都干完了,又没事做了,一天不干活她便难受得紧,是以这几日都试着在村里支个摊。

前两日生意确实不咋地,跟在镇上全然没法比,但今日却意外多上了那么几个客人。

“大娘,你卖的是什么?”贺乙走近一瞧,见小吃车的板台上放着两个存腌菜的小罐,一个慢熬着浅黄色糊状汤的砂锅,飘着独特的豆香味,还有一个架着双层圆盘的砂锅,足有两尺宽,圆盘上盖着竹编笼盖,看不见里头放着什么。

刘大娘跟摊前的几个村民闻声纷纷看了过来,嗬,不看不知道,一看,这不正是昨夜那流言的主角嘛!摊前的那几个村民率先往旁边挪了两步,但又怕太过明显,犹犹豫豫地又挪回去了半身。

刘大娘则是眼底掠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一展笑颜,豪爽地叫卖道,“豌豆汤米干诶!三文钱一碗,佐有春韭豆芽腌菜!好吃黏糊这一口的,可不能错过喽!如何,小郎君要不要买份试试?”在镇上卖可就不止这个价了,她一想到自己刚交完足月的住税,便一阵肉疼。

米干?贺乙没听说过,便问道:“米干是什么?”

“郎君没吃过是不?那你可得尝一尝了。”刘大娘从车底下拿了壶白浆出来,“给你瞧,这是用大白米磨的粉,做的米浆。大娘等下给你现做,你便知米干是怎样的了。想尝一下不,来一碗如何?”

贺乙道好,递给刘大娘三枚铜钱。

刘大娘见他如此干脆,开怀一笑,收下钱便准备开始做米干。而旁边的几个客人本还犹豫不决,但见贺乙付钱如此爽快,便也要上两碗。刘大娘更高兴了,手脚麻利地将米浆倒入圆盘内。

米干的做法说难不难,说易吧,又得把握好米浆铺在圆盘上的量。多了,米干会不够轻薄,口感会大打折扣,少了,米干则会太薄,以至于容易破损。

刘大娘显然是个老手了,动作利落又精准,不见下手有一丝迟疑。两个圆盘转眼间便铺好了均匀又厚薄适宜的米浆。

接着将米浆上汽蒸七分之一刻钟(约两分钟),这期间,刘大娘道,“蒸好等下还要放凉一会儿呢,客官们先到旁边坐一坐,我等会儿给你们端过去。”

刘大娘在小吃车旁支了块竹板子当桌子给客人吃饭,贺乙便挑了个小板凳坐下了。

然而拢共就这么一张桌子,那几个村民没想跟贺乙坐一块,纷纷借口说要回家拿碗来装,然后交头接耳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