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的惊世一哭,为他们哭来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时代周刊》主动邀请他们成为封面人物,并要为他们做一期专访。
这是一项殊荣,其中蕴含的重要意义让爱德华同意推迟返回伦敦的行程,也让理查德偷偷收起了他那张“公关价目表”。
毕竟这可是《时代周刊》。
“你们好,我是大卫·戴维斯。”《时代周刊》的记者精神抖擞地与他们一一握手。
“如果一切都好,我们就开始吧?”他征求青鸟乐队的意见,得到了肯定的回复。
《时代周刊》是严肃专业的刊物,不像那些娱乐记者,一旦有了采访青鸟乐队的机会,就一个劲地挖掘劲爆八卦,所有问题都围着梦露打转。
而大卫·戴维斯全然没提这些。《时代周刊》之所以要给青鸟乐队一个封面,不是因为他们的绯闻,不是因为他们的热度,而是因为他们最近对美国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
从芝加哥公寓案开始,这支乐队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迅速从火爆一时的商业乐队,成长为一个标志,一种理念,最终影响了所有美国人。
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记者当然要从源头开始提问:
“乔尼,据说你之所以被牵涉入芝加哥公寓案,是为了帮助一名黑人孕妇。可以请你详细讲一讲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吗?”
乔尼用手托着下巴,他组织着语言:
“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夜晚,我和迈克尔想去‘绿磨坊’转转,毕竟那是最棒的爵士乐俱乐部。我在巴士上,看到司机阻止一名黑人孕妇上车。”
“所以你就帮助了她?”
“当然了,车上的其他人都无动于衷才让我感到非常奇怪。面对一名遇到了困难的女士,没人不会伸出援手。”
“所以你不是出于对少数族裔的同情,或是拥有什么主张?”
乔尼依然记得理查德叫他“不要回应”,不过既然别人问到头上,他也不愿说谎。
“这和种族无关,我看到的只是一名遭遇困境的女士。不管她是黑人白人,我都会做同样的事情。”
“这就是英国人的骑士风度?”记者开了个玩笑。
乔尼一耸肩:“随便你说什么,反正他们都知道的,我看不得女人受委屈。”
记者又开始对迈克尔提问:“迈克尔,你当时为什么会袭击警察呢?”
迈克尔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愚蠢:“那警察在打乔尼。如果我不阻拦,乔尼那小身板被打死了怎么办?”
“我才没有那么弱!”乔尼抗议。
“好像在医院里躺了两周的人不是你一样。”迈克尔嘲讽。
记者觉得十分有趣:“所以你是出于对队友的爱护?”
“我看不惯欺凌弱小的行为。”迈克尔双手环胸,“这不公平,也不正义。”
“你好像非常看重公平与正义,”记者假设,“那假如你的队友,就比如说乔尼吧,他如果有一天违背了正义,你会大义灭亲吗?”
迈克尔不上圈套:“我了解他们,他们不会做出这种事情。”
校园出身的乐队果然不一样,记者心想,他们成员之间的默契和信任,是那些资本拼凑的商业乐队永远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