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古代农业:水转筒车2

碧空如练, 澄如玉宇。

在那些流光溢彩的篆体文字消失过后,天幕出现巨大的动态水轮,那巨物骤然横亘于苍穹的光景端的是惊世骇俗, 吸引无数目光。

巨大的水轮,兀自咔咔地转动。

仔细看, 它拥有一个长方形的底座,底座上是一个圆形的大转轮。转轮里面是一条条的轮轴, 呈放射状从中心散开。每一条的轮轴,最外端与圆形交界的地方, 都连接着一个竹筒。

水轮的底下, 是哗哗流动的河水。

河水不停歇地流动,也带动了水轮不停歇地转动, 大转轮带动着轮轴、竹筒一起转。

在转动的时候, 转轮边缘的竹筒没入河水, 再上来的时候,已经装了一筒的水。

这些水,最终灌溉到田地里。

【筒车, 是一种以水流为动力、取水灌溉农田的工具。这种提水机具, 利用湍急的水流让轮子转动, 使得轮子上的水桶自动戽水、进行灌溉。】

【它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项杰出发明, 发明于隋朝, 而盛于唐朝,距离我们今天, 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又称为竹车、水轮等等。】

波澜不惊的语调在天际之上响起,回荡在各个时空的浩浩天地间。

光幕上的筒车, 依旧在缓缓地转动着。

它的旁边出现了数列水墨风格的文字, 这些文字在湛蓝的天空, 徐徐显露出来。

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

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宋)梅尧臣《水轮咏》

紧接着,又有“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如此等等词句。

【简单地说,这种引水灌田的水力灌溉工具,是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带动竹筒的转动,当竹筒转到高处的时候,竹筒里的水,将会自动倾入水槽里面,既而流入农田,完成浇灌。】

【筒车上所缚竹筒,低可舀水,高可泻水。如此方法,利用水力运转的原理,能够令竹筒自动取水,自动导灌入田,而不用人力。】

春秋时期,子贡南游于楚国。

在返回晋国的途中,他经过汉水南岸的一个地方,看见一位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

这位老丈凿了一条地道,至通到井里。

然后,抱着一个瓮,费力地从井里打水出来灌溉圃畦。来来往往,看起来十分吃力。

子贡看他的动作。

觉得这种方法用力很多,但功效甚少。

子贡对这位老丈说:“现在有一种机械,一天可以灌溉上百个菜畦,用力甚寡而功效颇多。”

“夫子不想试一试吗?”

老丈停下来,仰起头看着子贡问道:“应该要怎么做呢?”

子贡表示:“把木料制作成机械,后面重、前面轻,这样提水,就如同从井里面抽水一样。速度之快,如同沸腾的水往外溢出。”

“这种机械的名字,叫做桔槔。”

正当子贡对老丈建议使用“桔槔”浇地的时候,春秋后期的另一个时空里。

郑国一位著刑书的邓析,也在劝卫国的五位农夫,不要抱瓮而灌,改用“桔槔”灌溉。

抱瓮而灌,只能灌一点点的区域。

若是改用桔槔,则可灌溉百倍。

而且还不累!!

随后,强烈安利“桔槔”的子贡与邓析,突然在光幕上看见了后世的水力灌溉设备——筒车。

子贡:天幕说啥,利用水流的冲击力?

邓析:筒车?

居然不用人力!这么神奇的吗?!

“自动”“自动”“自动”,仿佛有无数的“自动”在他们俩的眼前不断地飘过,令人眼花缭乱又震惊不已。

这世上竟有这种好事?

子贡与邓析在各自的时空里,看着筒车不断地转动,带动转轮上面的竹筒不停地装水、灌溉。

突然觉得自己强烈安利的“桔槔”不香了!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更加广泛地使用“桔槔”这种工具,它可谓既省力又简单。

是要用到两根直木,其中一根竖立在河边或者井边,另一根用绳子,横挂在竖木的顶上。

横木的一头系上大石块之类的重物,另一头则是用长绳,挂上水桶。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用杠杆的原理汲水。

汲水的时候,只要一拉绳子,便能让水桶落入水中,装满水以后,再放开绳子。

因为横木的另一头系上了石块,所以绳子一旦放开,水桶就自己升上来了。

正所谓,引之则俯,舍之则仰。

这种“桔槔”的方法,在当时,已经称得上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机械汲水灌溉方法了。

没想到,后世居然还有更省力的!

省力到几乎不用出一分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