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一百四十课

“四等人制大家了解了一下,那这节课的第一部 分——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就来到第二个部分啦。”

李晓诗拿着黑色的粗字记号笔站了起来,后退两步到白板边上,拔下笔帽,她开始在没被地图占住的空白地方写字。

“——那就是行省制度啦。”

听这个陌生制度,好些个皇帝都集中了精神——也不算很陌生,毕竟“省”这个字在李晓诗提到她们“现代”的内容时候就会经常不经意地提到,比如说什么殷墟在河南省什么什么的,河南、省,这个省,跟元朝这个行省制度会有什么关系吗?

不管怎么样,这个什么行省制度就是元朝怎么管理全国超大疆域的政策制度了,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错的。

那听一听,有用了就改改拿来用,没用了就当听了闲话,反正没什么损失。

李晓诗唰唰唰写了几个字,然后回转身体看向镜头,她身边的白板上,写着两个字:中央。

“在元朝建立之后呢,忽必烈用了不少汉族的有知识人,借鉴了汉人政权的统治方式,包括官员制度啊地方制度啊之类的,一点一点构建了新的中央集权制,当然,也是君主□□的啦。那在中央呢,他设置了三个部门。”

笔尖划过,三根黑线从中央两个字下边出现往左中右三个方向延展开,李晓诗继续写字。

“中央呢就是皇帝直属的,然后这三个仅次于皇帝一级的管理机构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嬴政挑眉。

这是个什么东拼西凑的官员制度?

没记错的话,中书省,是源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枢密院,是宋代的创新机构、御史台么……汉代就有了,对么?

这元朝,拼拼凑凑,把各个朝代的东西拿来做了个拼盘?

李晓诗的同步解说也已经传出,她点点最左边那根线连着的三个字:“御史台,是汉代时候就出现了的,主要掌管的是监察事务。然后枢密院,是宋朝时候首创的,在元朝他们要负责的职务也一样,就是掌管全国的军事军务的,那这个中书省呢——”她在中间的“中书省”三个字下边又画了几道线出来,一边写字一边念叨,“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边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主要管的就还是老几样内容,这个是三省六部制里头的,到这里也没怎么变化。这就是元朝时候的官员制度。”

李承乾不解地提问:“李晓诗不是一直说,历史不能‘开倒车’么,王莽就是因为坚持周朝的制度才被推翻,那为什么元朝还把之前的东西拿出来用呢?”

李世民:“之前那些副本回放你有好好看吗?”

李承乾点头:“看了。”

“那你发现宋朝有什么问题了吗?在朝廷的这些官员制度上。”

李承乾想了想,沉吟半晌开口:“宋朝的时候担心官员手中权力太大会威胁皇权,导致冗官太多,连宰相都好多个,下方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这是不好的。”

李世民:“是啊,所以宋之后,如果是汉人朝代,估计也会想办法避免这个问题再次出现。元朝这样去做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但也不排除是单纯嫌官位太多太复杂了烦。”

毕竟他们的统治者不是汉人,向来用拳头说话的人哪里受得了这些弯弯绕绕啊,估计多了他们自己也闹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