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得游明夏额角的青筋直跳。
好在, 剩余的行程不多,沿着高速继续行驶了一个小时后,游明夏等人已经来到了香夷山的地界之内。
巴士车窗外的景色陡然发生了变化, 肉眼可见的绿植覆盖率增多。车每行驶一段距离就能瞧见倚山修建而成的茶园, 就连高速上的招商标语也由普通的连锁品牌广告, 变成了和茶相关的广告。
从香海高速口出来的时候, 路旁两侧裸露的山体上更是用鲜花摆出了“香夷山欢迎您”的字样。
姹紫嫣红的花团随风摆动, 看得车上的人呼吸一窒。
花团他们都看过, 可长成字模样的花团?
好几个人用力地揉向眼睛,还以为是自己花了眼, 等确定并非自己看错时, 皆是拍着大腿一脸震惊:“这是天然形成的?还是......”说话的人话没说完,声音越来越低, 眼中流露着深深的不可置信与激动。
在他们看来, 花向来都是天生天养的, 人通常只能起辅助作用。
他们压根没有想到还可以为花团修理形状,甚至还能提起规划好花团的形状。
“不是自然形成的。”游明夏掀开窗帘, 扫了眼窗外的景色,从他的角度来看刚好能够瞧见那标语后边的那几个字。
山上的花墙通常都是将种好的鲜花, 按照字的形状移栽过去的。
花墙并不是香武夷山这里独有, 滨海市某个广场上也有类似的花墙,墙上的文字有的时候还会发生变动。
标语严格反映着上面的政策。
“竟...竟然是人为的。”听见游明夏的话,问话的人稍微有些失落。他来自古代位面,不可避免的有些迷信。他原以为这花墙是天然形成的, 心中还惊道这是神迹 。
他微微失落一阵, 透过玻璃车窗愣愣地看着窗外的花墙,忽然默不作声地同声旁的侄子对视了一眼。
男人名叫欧阳空, 本次他提报旅行社的路线并不仅仅是为了来旅行来参观来放松心情的,他更主要的想要通过旅行得到启发寻找到新的商机。
这并不是他在异想天开。
旅行社能够帮助他们改变境遇,这是兴化县很多人都看破不说破的事情。
别的都不说,就拿从旅行社旅行社回来的人讲,一个个变化多大,他们可是亲眼见识过了。
尽管那些家伙一个个一再隐瞒,可他们眼睛又不瞎。
就拿郑富强一家来说,这个老小子可真是鸿运当头,了不得了。
郑家做的一直是酒水生意,是县中数一数二的酒水大户。他们家酿造的酒还算可以,只是十几年来酒水的种类都没有发生过变化,从很早之前开始就只卖黄酒。
可半个月之前,郑家却突然搞起了创新。
纵使他们一家小心再小心,但兴化县就那么大,消息还是不可避免地传了出去。
郑家的仆人接连去到附近的村庄庄子上搜罗葡萄、搜罗各式各样的野果......
兴化县此刻正值夏末,山上满上遍野到处都是野葡萄野果,那东西酸酸涩涩的,压根不值钱。
就连最贫苦的人家也不会特地去山上找那个东西吃,顶多就是一些小孩子用那野果砸吧砸吧嘴。
可郑家却给到了一筐两文钱的价格,这简直就是白送钱给附近的农人。此举一出,附近几个村子都轰动了,眼下正值农闲,村中的人几乎举家出动家家户户都去往山上进行采摘。
目光久远一些的人,更是从山上移摘了野果数种在自家屋后。
短短几日之内,那些农人就赚了五六十文钱。对他们来说,这钱就和白捡的一样。
这也导致了,村人们对郑家的好高度飙升,家家户户都念着郑家的好。
然而郑家得益的,还远并不止于此。他家向来以愚笨的小儿子,那个连最基础算式题都算不明白的小儿子。近来不知怎地开了窍,接连得到上夫子的表扬。
不知情的人还说什么大器晚成,可欧阳川心中却清楚,哪有什么大器晚成,这分明是有仙人替他们指路!
事实也正如欧阳川想得那样,没过几天,镇中的学院上就流传出了两种新型计数方式:一种名叫阿拉伯数字,另一种则称为九九乘法表。
这两种东西一经流传开,整个兴化县的读书人都轰动了。那些读书人在见识到了新计数方式的可贵之处后,无一不振臂高呼:天佑大宁。
对商户郑家更是高看了一眼。
欧阳川心中好奇,托人也打听了下这两种计数方式,看看到底是否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
结果还和传言一样,那名叫阿拉伯数字的东西简洁明了,九九乘法表朗朗入口,就算是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人,背诵下来之后也能迅速得答出基础算式题。
一时间,郑家名声大噪,县上不少读书人自发要去其他地方宣传这两样。
郑富强的妻子柳氏也没闲着,那女人说起来也是可怜人。自爱女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后,就一直郁郁寡欢鲜少出门。
前段日子,她不知受了什么刺激,在镇子上找了好几名讼师。
她还派人宣传出去,十里八乡谁家要是有女子在婆家受到虐待磋磨,不论是谁皆可以来找她,她会免费提供帮助。
对方若是想要和离,她也会竭尽全力的帮助对方脱身。
搞得县上不少人都大骂柳氏受了刺激,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道理她到底懂不懂啊!
人家好不容易娶了个媳妇,她轻飘飘的说让人和离就和离,还要男方给什么损失费,她想得怎么那么美?
相熟的人,一个两个都在私底下劝郑富强,让他稍稍管管他的发妻,总不能一直让她这么无法无天。
哪知,说了之后,郑富强异常严肃,道:他妻子的意思,就是他的意思。
他还扬言,要是有女子过不下去,可以来投奔他们郑家。亦或者酒庄、绣房......
硕大的兴化县,他就不信帮她们找不到容身之所!
这件事让郑家挨了不少骂,但归根结底也让郑家得了一些支持。
纷纷扰扰中,县中有女儿的人家对郑家异常推崇,还说出了郑家大善之类的话。
欧阳川对此不做任何的评价,他孤家寡人一个,这件事离他太过遥远,他不想太过关注。
要说,镇上这些改变,最让他关心的一件——莫过于城门口的石碑了。
这事,他推测应该也是郑家从旅行社那里得到的启发。毕竟,前几年赈灾他们的县令可没有想到这一招。
把自己家族自己的名字刻在城门口的石碑上,让他们掏钱还能掏的心甘情愿,不得不说想出这个法子的人还真有两把刷子。县中更是有人因为名字前后的排序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只能通过加钱的方式重新排序。
以往他们捐钱捐物资,也落不得一个好名声,世上的人只知道他们是下九流,只知道他们是重利的商人,地位稍微高一些的人对他们向来是看不起的,只不过有几个臭钱罢了。
可城门口的石碑一旦修建完成,每一个经过城门的人都能瞧见他们的名字,瞧见他们家的产业。
这不单单提升了他们的口碑,让世人知道他们不止看重利益,也会在危难当头向同胞伸以援手,并非无情无义的人。
也在无形当中宣传了他们家中的产业,以后县中的人一经过那石碑就能想到他们家中的产业,有一定为他们增加收益的可能。
妙哉妙哉!
除了郑家的肉眼可见的改变外,镇上崛起的姚家也不容小觑。
据打听道的消息来看,姚家只是最普通不过的农家人。他们家中受了灾,同村里人一起结伴逃难来的兴化县。
可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姚家人就从农户变成镇上最为火热的人,镇上有钱的富商、大户无不想要他们称为座上宾。
那家人倒也不忘本,时刻铭记着自己的情况,并没有说因为别人高看就咋呼来开,看不清自己的实际能力,他们仍旧本本分分的。
只留了两个人在兴化县上,姚老汉和他的二儿子负责平时的揽客和宣传,姚家的其余人口则全部去了兴华县最近的村落当中。
他们一家好像还搞了一个什么刺绣工坊,召集了同乡的几个妇人在家中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