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间距离他第一次回来不久, 在永乐五年出发,永乐七年回国。
这一次他是奉命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
访问了占城、暹罗)、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 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为目的地。
不过这次下西洋, 《明实录》及《明史》均未记载,
所以也有些学者认为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与第三次是一起的。】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便是在永乐七年的九月了,
这次郑和是正使, 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
从太仓刘家港启航, 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 暹罗, 假里马丁, 交阑山,爪哇, 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 彭亨, 东西竺,龙牙迦邈, 淡洋,苏门答剌, 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
费信、马欢等人一统前往。
这次下西洋郑和这边遇到的事情就比较多了。】
【他到了满剌加之后,奉朱棣之命,赐给当地酋长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
这个事吧,多少有点挑事的味儿了。
因为这个时候的满剌加是暹罗属地,暹罗自此自然是不敢侵扰满剌加的,哪怕他肯定是有不满的,只是碍于明朝实在是强大,敢怒不敢言罢了。
而满剌加国王感念明朝的帮助,之后曾于永乐十三年亲赴明帝国朝觐。
满剌加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
郑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直径□□尺,长□□丈的标本6株。】
【然后是在锡兰山国的时候,也遇到了点问题。
郑和刚去的时候,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觉察,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
但是我们郑和颇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拗,
在回程的时候,他又回来了锡兰山国,
那亚烈苦奈儿肯定是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
郑和趁敌军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趁夜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和其家属。】
陈曦感慨道:【是不是感觉出来了一种熟悉的味儿?
就汉朝的时候一人灭一国,唐朝的时候不灭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将的那种味儿?
宋朝的时候人软了,但是明朝的时候有着强大的后盾,这股味儿就又回来了。
不管朱棣命郑和下西洋的这个举动用意如何,他确实让明朝短暂的找回了当年的感觉,
不过……】
这个转折让人心都揪起来了。
【在朱棣之后的仁宗、宣宗二帝在阅历及个人能力上远逊于太祖、成祖二帝,加之社会的稳定,他们无力也无心向外开拓发展,转而以守成为主,
这样的锐意进取和意气风发,其实很少再见了。
而且我想众位肯定也在想,为什么现在郑和下西洋都下了那么多次,看起来好像还很无敌的样子,
我却又抨击了很多次明朝的海禁政策,让中原没有赶上西方的功业革命呢?
因为这个时候是明朝最后的辉煌,之后封闭了就没有再理会世界上其他的变化了。】
【当然这还不算完,在郑和带着亚烈苦奈儿回去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