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自己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消息, 郑和愣了愣,却终究还是露出了一个笑容。
他对自己这个结局几乎是已经能够看到了。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从竹步西行, 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
据说郑和也是在这次航行之中去世的。】
果不其然, 陈曦接下来的话便印证了郑和的猜测。
郑和有种“果然如此,不需要惊讶”的恍然感。
倒是朱棣,他看向自己这位可以称得上老伙伴的宦官, 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若是说他英年早逝吧,自己去的比他还要早几年。
若是说郑和壮志未酬吧,其实他也就晚年的时候被自己的好儿孙给弄得再没有下西洋过, 最后甚至可能是死在海上的。
对旁人来说,在海上漂泊的时候死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对于郑和来说, 死在海上比死在任何地方都要让他觉得浪漫。
郑和笑了:“陛下, 臣这一生, 真的是死得其所啊!”
朱棣叹了口气:“你这么说,倒是让朕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郑和很满足:“陛下也请勿怪太子殿下, 他只是生性节俭,每次下西洋所耗巨大,想要停止无可厚非。”
朱棣能不懂这个道理吗?
只是他实在是生气罢了。
这个儿子,也太叛逆了!
嗯, 这个叛逆主要还是跟他对着干。
这也不能怪他总是想要换太子, 主要是这个太子实在是不类他啊!
【随着朱棣和郑和的接连去世,这件种花航海史上最为辉煌的事件, 也就就此落下帷幕了。
不论是朱棣和郑和的初心如何,这件事情最后的影响, 也远远超出了他们最开始的想象。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经过郑和船队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
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
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等等举动,
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明王朝已经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基于传统的“王者无外”、“怀远以德”观念下的非侵略性的华夷政治体系。
而且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由于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这也是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每次都耗费那么巨大,最后却总体来说算是平衡的原因之一了。
因为有人给补了。】
【其次在经济上,虽然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并没有贸易的想法,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也寻找到了许多奢侈品,例如海外香料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而这一次次漫长的海上之旅,也给大明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例如,性坚质细的海外硬木因郑和下西洋而进入大明,使大明匠师们对于硬木操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陶瓷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而进口的苏麻离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
又吸收□□文化、波斯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和新纹样。】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便是,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带回了许多之前大明没有货物,总计18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