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瑜把秦朝宁、钱勤学、陆杰修三人带回了清风院。
清风院这个时候, 很多夫子都未曾回来。偌大的清风院,显得甚是空旷。
秦朝宁三人默默跟着张山长走,进了他的主院。
等到了大堂里落座后, 张瑾瑜给自己倒了杯茶后,他的目光朝陆杰修和秦朝宁看了一眼, 才问他们院试考得如何。
秦朝宁和陆杰修的回答都是,尚可。
钱勤学则应道, 已发挥了往日里最好水平,结果尚且不知。
听罢, 张瑾瑜告诉他们,其实他主要是想告诉陆杰修和秦朝宁,院试出成绩后,前二十的学子会被学政大人召见。
院试的考官, 学政一职, 一般是朝廷的监察御史、各部侍郎里面那些进士出身的官员委派到各地去,任期是三年。
而南州城现任的学政大人是吏部右侍郎韦之贯,弘明年间的二甲进士, 凑巧是东皋书院张山长的同年。
张瑾瑜今年无缘院试的评卷,亦是此原因, 避嫌矣。
东皋书院参加此场应试的学子人数, 实在太多。
这里不得不提及,院试的评卷,往年都会因为学子人数过多, 一般会由学政大人提前邀请周边书院的山长作为评卷人员之一。
院试的评卷,并不是只有考官们从头到尾自己看完的, 这些山长们都会参与其中。
只有经过这些山长以及内帘官们的阅卷和评定,那些学子们之中的优秀答卷才会到达学政大人手中。
这里面, 倒无需因为评卷人里面有多名外聘的山长,而担心会存在不公。
一是,学子们的考卷均是经过了外帘官们收卷、弥封、誊录的。
二是,能够被邀请作为院试评卷人的山长,无一不是进士或者同进士出身。
宣朝的院试、乡试、会试,能够参与科举评卷的,只有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的人。
府试、县试的评卷人则会放宽至举人出身的。
在此种场合,进士或是同进士出身的山长们,压根不会为了一张誊录的考卷做点什么科举舞弊的举动,而丢了功名。
实际上,糊名前的答卷,就已经打乱了户籍所在地才开始誊录,再经过誊录后,几乎没人能够从中认出自己书院的学子的答卷。
更何况,学政大人会随即抽查评卷流程,看看他们的打分是否合理,有无疏漏之处。
这样的情况下,整个科举评卷流程,已经能够撇开个人主观喜好,相对公平地进行阅卷。
这会儿,秦朝宁和陆杰修在听完张山长的话后,都愕然了一瞬。
秦朝宁率先问道,“山长大人,不知学政大人若是召见,学生我等可有需要注意的?”
张山长特意找他们提到这事,只能说明,山长大人确实很看好他们,认为他们必在院试前二十内。
此外,学政大人的召见存在需要注意的地方。
闻言,张瑾瑜脸上浅笑了一瞬,满意地看了秦朝宁一眼。
“韦之贯此人出身贫寒,素日来最烦辞藻华丽的文章,亦厌恶夸夸其谈”,张山长顿了顿,提醒他们,“尔等言谈举止,勿骄勿躁,需言之有物。”
“宁愿不出风头,亦不要胡乱卖弄。”
这位当年可是二甲第一,差那么一点点就进士及第的猛人。当年据说,韦之贯之所以殿试第四,还是因为通篇文章用词太朴素所致。
若不然,当得个探花郎。
待到这位同年入朝为官后,他可是一路上甩下众多同榜学子,不惑之年就爬到了六部之首,实权吏部的正三品吏部右侍郎。
所以,张瑾瑜眼下便提前叮嘱秦朝宁和陆杰修不要在学政大人面前耍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