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帝很喜欢秦朝宁, 哪怕知道秦朝宁在内阁的事情很多,也会时常召见他。
太阳未落山前,他就又派内侍过去内阁把秦朝宁喊了过去了乾明殿。
“秦阁老, 您看看这封奏折,是北边边境百姓与外族私下交易, 以物换物屡禁不止的请奏。”嘉帝一看到秦朝宁就高兴地跳下了龙椅,主动凑上前去, 态度亲昵地把奏折递给秦朝宁。
闻言,秦朝宁抬手挠了挠脸颊, 看着眼前过完年才刚十五岁的少年君王,对于他的亲近有些许欣慰,也有些许无奈。
边境那边我朝百姓与外族交易的事,他是知道的。
毕竟, 全国各地呈上来的奏折都会经过内阁审核查看, 才再转呈递到司礼监。
这事他和刘师傅、韦先生私下探讨过。
这两年宣国因着阮储从海外带回来的一些良种,整体的国情有所好转。
底层老百姓们的日子确实好过了一些,家中也开始有余粮, 手里也有点铜板了。
像边境那边的百姓们,日子过好了, 家中便也能凑出些粮食布匹等和外族的人互相交换各自所需的物资。
在供需关系面前, 倒买倒卖一下,多少能够挣点儿差价。
双方交易这件事,在他和刘旭、韦之贯的眼里, 实际上不是坏事。
像宣朝这边因为朝廷调控而价格下降了不少的粮油米面和食盐,都是那些游牧民族极度缺乏的东西。
而那些外族人手里的马匹、皮毛等又是我朝所稀缺, 能卖出好价格的物资。
双方不过各取所需。
长期以来,那些外族的生活习性都是以游牧为主, 他们的生态缺乏农业的发展,等到了冬日里缺衣少食时,主意自然就打到了抢掠宣国百姓的头上了。
现在如果能够通过建立宣国与外族的互市,双方能够建立交易来获得各自所需的物资,对于边境的和平肯定是有利无害的。
此外,宣国这边还能通过双方的合规往来,对外族子民进行文化渗透,展开数以年计潜移默化的驯化。
普天之下,没有人不想过上安稳富足的小日子,飘无定所都是生存面前的不得已之举。
如果宣国可以让这些人慢慢“觉醒”,让他们知道他们也是可以过上居有屋食有粮衣有布的日子的,这样对于外族的内部分化瓦解,对于他们的子民的意志力的同化,都会有出其不意的结果。
秦朝宁觉得,这件事仔细筹划的话,边境百年安定,不是问题。
“陛下,关于此事,刘首辅那边已经在组织阁老们初拟章程。详细的,您不妨过两日再看”,他回话道。
相关的章程,他们还在探讨细化。这件事需要的人太多了,哪些人能够替朝廷去寒苦的北边边境年复一年地落实此事,凿实有待商议敲定。
嘉帝听罢,就把此事放一边了。
现在的朝政诸事,基本上大小事都有内阁把关,真正需要他拿主意的几乎没有。
随后,他又拉着秦朝宁继续讨论了其他几个事情,有关于朝政的,有关于六皇子等弟弟妹妹的教导和后续安排的,也有关于他自己个人的一些烦恼的。
秦朝宁对他这个少年皇帝很有耐心。
不过,比起他自己直接给他答案,告诉他怎么做,他更倾向于引导嘉帝自己去思考他的选择会把事情引导至什么结果,这些过程里该事件可能产生怎么的变化。
让他熟练地习惯多思,三思而后行。
现在的朝堂现状,虽然帝皇和内阁的关系是前所未有地展现出非常紧密和信任,但是也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来,君弱臣强。